从_谈论_到_清谈_论汉末至魏晋时期_名士_价值取向的变化.pdfVIP

从_谈论_到_清谈_论汉末至魏晋时期_名士_价值取向的变化.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_谈论_到_清谈_论汉末至魏晋时期_名士_价值取向的变化

2003 年11 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v., 2003 第10 卷第6 期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Vol.10 No.6 从“谈论”到“清谈” 论汉末至魏晋时期 “名士”价值取向的变化 侯 伟 东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 200020 ) 摘 要:汉末至魏晋时期的名士阶层,由于儒家正统思想分崩离析和战乱频等内外形势的影响,在生活 方式及价值取向上由切近人事的谈论转变为玄远旷达的清谈,以此展现出他们郁闷屈抑的精神状态和独树一 帜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谈论;清谈;玄学 中图分类号:I206.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 (2003) 06-0024-06 东汉王朝国运不济,外有西羌之侵扰,内有外戚、宦官之乱政。各代皇帝或是幼年践祚,或是临朝 短命,整个王朝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作为在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大一统局面中承担重大历史使命的 儒家思想,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败和地方察举制度的腐化,也渐渐地丧失了其主导地位。而处身其中的儒 家名士面对这一血雨腥风、岌岌可危的刘家王朝,或是不怕报复,不计安危,与当时祸国殃民的宦官们 英勇斗争;或是不知疲倦地奖拔后进,作育人才,欲挽狂澜于不倒;或是不应征聘,功成不受,视爵禄 如敝履;或是远离政治,散于民间,隐居避世,自得逍遥,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动乱年代士大夫知识分子 独特的精神风貌。同为汉末名士阶层,他们虽然所处的生活环境、选择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也具有 某些共同的特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都善于“谈论” 。这可以在一些史料中得到证明: 《后汉书•郭泰传》:(郭林宗)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 《蜀志•刘埮传》:鲁国人也。先主在豫州,辟为从事。……有风流,善谈论。 《后汉书• 申屠蟠传》: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太尉黄琼卒,……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 互相谈论,莫有及蟠者。 可见当时谈论已成为一种风气,流播极广,甚至场面宏大,已成一种固定形式,在名士中倍受推崇, 他们以谈论高低来显示自己学识的渊博、才能的卓越。 那么,他们在谈论什么呢? 一、“谈论”的内容 “谈论”在东汉时期兴盛,其扎根的土壤是政治的黑暗和儒学的不振,面对那样一个乱世,这些所 谓的名士纷纷发表议论,对人、对事、对国家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各自走上了相应不同的人生 道路。他们的谈论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臧否人物 近人汤用彤认为:“汉代取士大都为地方察举,公府辟就。人物品鉴遂极为重要,有名者入青云, 无闻者委沟渠,朝廷以名为治,世风亦竞以名行相高,而其声名的来源,则是乡里对人物的臧否。” (《汤 收稿日期:2002-05-15 作者简介:侯伟东(1974- ),男,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2000 级研究生。 ―24― 用彤学术文化随笔》)故此,当时的名士们以有名、无名作为评判个人人格魅力的标准。如《世说新语·德 行》对李膺的评价:“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登其堂者, 皆以为登龙门。”又如《后汉书·钟皓传》:“……时皓及荀淑,并为士大夫所归慕。李膺常叹曰:‘荀君清 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孙盛《异同杂语》:“太祖常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曰: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可见当时名士皆重操行,清高自好,为当世之师表而名播 于世。 (二)抨击政治 东汉末年,社会发生严重危机,朝廷由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政治极其黑暗,加上天灾频至,统治 者不关心百姓疾苦,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使东汉王朝面临瓦解形势。东汉名士们痛心疾首,纷纷上书 皇帝,要求铲奸除恶,亲临朝政。如《后汉书•朱穆传》记述朱穆得罪宦官下狱时,以刘陶为首的太学 生们上书皇帝:“当今中官近习,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含天宪,运赏则使饿吏富于季孙,呼翕则令 伊颜化为桀拓。”表达了对宦官的切齿仇恨。又如《后汉书•陈蕃传》载:“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 能树立风声,抗

文档评论(0)

wuyouwul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