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魏军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北魏军制,北魏军制,唐朝军制,明朝军制,宋朝军制,汉朝军制,中国军制,秦朝军制,清朝军制,罗马军制

六镇指的是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了防御来自北方的侵扰,拱卫首都平城,道武帝时开始在北部边境(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以东,阴山山脉以南地区)设置沃野等六镇。  天兴元年(398),魏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当时,在蒙古草原上,有强大的游牧民族——柔然。北魏大军南下作战时,柔然的骑兵经常侵入北魏境内,平城的安全受到威胁。六镇的具体设置时间记载不详。广阳王元渊曾说:“昔皇始(道武帝年号,396~398)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北魏边镇大约在道武帝时代已初具规模,当时统称为“北镇”,有的镇还没有固定的治所。太平真君七年(446)六月魏太武帝拓跋焘调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在东起上谷(今北京延庆),西至今山西河曲一带大规模修筑边防工程。太和十八年(494)七月,孝文帝巡视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四镇,下诏六镇及御夷城人,年满八十以上而 北魏征讨都督的设置,应始于明元帝秦泰常年间,从大武帝之后,在制度上开始完善起来,并具有诏令任命、加将军衔、持节,称号不统一等四个特点,北魏设置征讨都督的目的,在于加强外征内镇战争的能力,因而征讨都督具有多方面的军事权力,征讨都督的设置,与北魏国家的将军制度有很密切的关系。 称“都督”或“大都督” ,这只是北魏后期的特殊情况。由此可见 ,尽管北魏国家为征讨都督所加称号没有一致性 ,但是 ,国家为他们加称号的目的还是很明显的 ,也就是要通过这些称号来表现征讨都督统率征伐军的类别和状况、进军征讨的方位以及征伐要实现的目的 北魏征讨都督考略 这里面说的和详细 http://2010./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6913295 北魏后期,也就是从宣武帝时期开始,国家在设置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职官时,也为这些职官规定了活动的区域。国家不仅使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与区域结合密切,并且,还将为这些职官规定的活动区域称为“道”。国家在“道”的设置上,既不同于行政州,也不同于都督区。实际上,“道”的设置是国家为实行军事征讨、监察和慰问地方等活动而规定的区域。因而,对北魏后期,“道”的设置情况以及“道”具有的特点的探讨,既是研究北魏后期的地方区域,也是考察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的活动与区域结合特点不可或缺的内容,所以本文拟对北魏后期“道”的设置与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的任职、“道”设置的特征、州刺史和都督诸州军事与行台职的结合对“道”设置的影响诸问题做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道”的设置与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的任职   北魏后期,由于国内局势的变化,国家在实行统治时,采取了一些不同于前期的措施。其中在各地方设置“道”,就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北魏国家设置的“道”,是为了适应军事、监察和慰问地方等活动的需要,因此,“道”的设置,不同于行政上的州、郡、县的设置,也不同于军事上的都督区的设置。实际上,“道”是与北魏国家所设置的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的活动密切联系的特殊区域。关于“道”的特殊区域问题,将在下一节详细讨论,兹不赘述。以下对北魏国家设置“道”与大使、征讨都督与行台结合的情况分别论列之。  (一)“道”的设置与大使的任职。  北魏国家设置大使,在太武帝时期就见于记载。《魏书》卷六八《甄琛传》:   “(甄)琛同郡张纂,字伯业。……太祖平中山,入国。世祖时,拜中书侍郎。真君元年,关右慰劳大使。”这说明,太武帝真君元年,就开始设置大使在关中从事慰问活动,并且,大使的活动是有明确的区域范围的。随着北魏国家统治的需要,国家授予大使的职责逐渐增多。大使除了具有慰问地方的职能外,国家还赋予大使从事监察地方、组织地方屯田和平抑粮价等活动。至孝文帝统治时期,国家设置的大使不仅增多,并且,开始将对大使的任命与“道”的设置结合在一起。《魏书》卷四〇《陆俟传附陆睿传》:“太和八年正月,睿与陇西公元琛并持节为东西二道大使,褒善罚恶,声称闻于京师。”又《魏书》卷四九《李灵传附李道传》:“高祖南伐,为行台郎。车驾还,拜太子步兵校尉。世宗初,转步兵校尉,兼散骑侍郎副卢昶东北道使。拜司空谘议,加中垒将军。”这些记载中提到的“东西二道大使”、“东北道使”都是大使活动与“道”结合在名称上的体现。与大使活动相联系的“道”,应该是北魏国家为大使规定的活动范围。《魏书》卷三二《封懿传附封琳传》:   “高祖初,大军南讨,琳参镇南军事。后为河南七州大使。还,拜中书侍郎。……及改定百官,除司空长史。出为立忠将军、南青州刺史、兼散骑常侍、持节、西道大使。”从北魏国家两次任命封琳为大使情况来看,大使的任职是与国家规定的活动地域联系在一起的。大使的活动地域可以明确的规定为行政州,也可以规定为“道”。因此,可以说,在孝文帝时期,与大使

文档评论(0)

docind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