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观音阁水库水文遥测系统主备信道优化探析.pdf
解放前中华书局古籍整理
出版工作中的两大项目
——《四部备要》和影印本《古今图书集成》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白化文
我们探讨这一问题,主要是从解放前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两大出版单位竞争的角度
来观察。这是因为,一则,史实就是如此。二则,通过比较与参照,极能说明问题。且说,中
华书局从它诞生之日,即1912年1月1日起,或者再提前一点来说,从它预测革命必将很快
成功,因而在地下编纂共和国教科书,以便夺取商务印书馆在宣统年间几乎独占的教科书市
场起∞,这两家多方面的竞争就开始了。头一次竞争,即这次教科书的竞争,中华抢先,商务
慢了好几步,大吃其亏。可见,预见并能顺应新潮流,十分重要。这种靠预见性取得巨大成
功的范例,当代的出版社领导者似乎应该好好地学习呢!
可是,商务的历届领导人都很精明,业务人员干练者甚多。商务的底子又远比中华要
厚。所以,商务很快从这次打击中苏醒过来,取得经验教训。此后,商务领导出版界新潮流
的高招可就层见叠出,把中华给比下去了。表现在选题策划等方面,中华往往是跟在商务后
面跑。商务出台一项新措施,一种新选题,中华就跟着人家开出的道路走,显得总是慢几拍
的样子。解放前,商务是中国出版界的老大,比起老二中华、老三世界书局等,总体实力高出
一大截。除去经济实力等因素,商务领导的经营头脑灵活,决策层高级知识分子多而叉不冬
烘,常常想出好点子,又有魄力下大本钱付诸实践,未尝不是他们能坐稳头把交椅的一个原
因。这一点,似乎也可供当代出版者作为一条经验来参考。
20
解放前中华书局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的两大项目
可是,中华的领导也不是笨蛋。他们并非亦步亦趋,而是在学习对方的选题规划和经营
策略时,不照猫画虎,避免雷同,总要在同类选题内搞出点不一样的花样来。而且,力争“后
出转精”,要比商务出得早的同类出版物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更美,更高”的面貌来。
当代的一些出版商,文化水平低,没有长久打算,往往一窝蜂,奔一种能捞钱的选题去掘金。
结果常常适得其反。这一条经验教训虽然已经近于老生常谈,但却是很值得所有的出版家
汲取的。
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先生主持下,从加世纪10年代起,即致力于古籍影印事业。特点
之一是规模大,气魄雄,以大套丛书行世。《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1992年商务印书馆出
版)一书所载王绍曾先生所作《记张元济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办的几件事》一文有概略记载。
请参阅,不具引。王先生举出十部影印本大丛书。可以补充的是,《丛书集成初编》的一部分
和《万有文库》、《国学基本丛书》中的一小部分,也是洋装缩印影印本。还有那原附属于《万
有文库》的影印本《十通》、《佩文韵府》(此二书均加有新编索引)呢!
现在,但就《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来作比较。崔文印先生在2002年第1期的《书品》
杂志上,写有《近代最有影响的两部丛书》一文,精简扼要。李鼎霞女士曾在《文史知识》杂志
1982年第3期上发表过《(四都丛刊)与(四部备要》一文,是首先就此两书作比较性探讨的
专文。以上两篇文章讲到的,我们就少说几句。
首先要说的是,这两套大丛书是商务与中华商业竞争的产物。崔文印先生誉为“商业竞
争的良好典范。……不是取巧,而是在产品质量上下了真功夫”。这话不假,还可以进一步分
析的是:在当时“整理国粹”呼声形成合唱的大环境中,在新旧各派学者对整理古籍都表现出
兴趣的气氛笼罩下,中华当然会想到分商务这一杯羹。大部头丛书便于各种图书馆一次扩
容,如新开办的各级学校图书馆、省市图书馆。即便是库容很大的大馆老馆,购人这么一大
套书,在当时也算不上珍稀之物,如果开架阅览,也省得总是入库找书,还省褥动善本。至于
那时附庸风雅的有钱的人,有这么一大套摆在客厅或书房,也很壮观呢!再说,整套打折预
订后,分批出书时一般总得多印不少,拆零售卖。因此,出古籍丛书固然本钱下的大,回报必
然可观。中华步商务的后尘,往这上面打主意,就是必然的了!
中华一没有涵芬楼那样的善本图书室,二缺张元济先生与南北内外藏书家、图书馆的交
往,三则当时重要的善本已被商务各丛书影印得差不多了——虽然那时有许多书籍商务还
投有影印出来,但至少是在策划中——所以只能自辟蹊径。1920年6月,中华购进丁辅之
兄弟新造的“聚珍仿宋”系统活字并经过补充后,1921年就开始辑印《四部备要》。这是中华
聪明之处。因为这种字特别适合印古籍线装本,古雅大方,当时中华独一份。这就甩掉了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