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课堂活动导学案 苏教版
十八《阿里山纪行》课堂学习活动单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 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课前预习】
1.作者档案
吴功正,1943年生,江苏如皋人。其学术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美学史。
2..背景回望
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作者深深的陶醉于阿里山的迷人风光,回来后写下此文。
3.阅读课文后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莽莽( ) 山岚 ( ) 恍( )如隔世 一泓( )
堪( )称 谛( )听 禅( )院 鱼鳖( )
【活动方案】
活动1:欣赏投影仪呈现的阿里山风景图片,同时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活动2:朗读课文。
(小组依次朗读全文,注意正音正字;选出小组朗读优秀者示范朗读余下的内容。)
活动3:整体感知。
(1)假设你的小组同学是游客,而你是一个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好了。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
(步骤: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指名同学当导游,其他同学提出改进意见→参加全班角逐并记录其他小组的亮点和特色。)
(2)请用3-4个词语概括阿里山风光的共同特点。
活动4: 讨论探究。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句话写下来。
(2)画出交代参观阿里山行踪的句子,(独立思考后写下来→小组师徒互查并订正)
(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请简要说明。
【知识链接】
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移步换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里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风貌,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个性调整 课堂随笔:
十八《阿里山纪行》课堂学习活动单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阿里山的特点。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活动方案】
活动1:知识回顾。
如果你置身阿里山中,你对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有哪些认识和感受?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琢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仔细回顾上节课内容,联系课文独立思考后写下自己的答案→1-4号合作讨论第一题;5-8号合作完成第二题→交换讲解→全班展示后自行补充订正)
活动2:写法探究。
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活动3: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音乐美。请根据提示摘录并赏读品析。(根据组长的布置和下面的提示,写出自己喜欢的句子,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品读课文→边读边联系上下文加以联想,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一两个词语,可以是完整的句子→小组精选内容板书在小黑板上供他人学习,注意署名)
提示:(1)语言的音乐美,首先在于节奏美。“节奏是艺术的生命”。从语言的角度看,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疾徐、直曲,字音的响沉、抑扬,它们错杂相间,使文章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和谐流畅,而构成声音的节奏。例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读这段文字,我们仿佛听到了“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在静谧的世界里若有若无,进入了一种“禅的世界”,轻松、舒展、迂曲、迷人的节奏,富有音乐美。
(2)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响,因此在汉语中便出现了模拟各种声音的词,这种词叫“拟声词”。拟声词运用得好,不但形象逼真,而且还能显示出响亮的音乐美。
(3)人们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一个字更合乎节拍,读来顺口,听来入耳。有时作者交替使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同样产生了美好的声感。
(4)恰当运用修辞格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也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示例:它(水潭)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品味:作者把水潭比作明镜,运用比喻,突出其清澈透亮的特征;又用一个比喻,写出了山林、水潭相映、相宜的特征,增强了语言的音节美。
【知识链接】课文中提到的两首歌的歌词
阿里山的姑娘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美如山啊。高山常青,涧水常蓝。姑娘和那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八年级物理上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沪科版.doc
- 八年级物理上册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苏科版.doc
- 八年级物理上册 声现象单元复习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
- 八年级物理上册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 沪科版.doc
- 八年级物理上册 年第一次月考试题 人教版上册.doc
- 八年级物理上册 2.6看不见的光导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doc
- 八年级物理上册 物体的质量与密度教案 教科版.doc
-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1章 三、密度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人教新课标版.doc
-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1章 二、质量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人教新课标版.doc
- 八年级物理上册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优化训练 语文版.doc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七律 长征》课堂活动导学案 苏教版.doc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滋味》同步练习(无答案)鄂教版.doc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蓝蓝的威尼斯》课堂活动导学案 苏教版.doc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课堂活动导学案 苏教版.doc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幽径悲剧》课堂活动导学案 苏教版.doc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明天不封阳台》课堂活动导学案 苏教版.doc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都市精灵》课堂活动导学案 苏教版.doc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满井游记》优化训练 语文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