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比较.docVIP

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比较.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比较,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孔子与柏拉图,柏拉图孔子乐教,柏拉图和孔子,孔子柏拉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rticle.php/22869 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比较 2010-02-25 曾小五 曾建平 光明日报 点击: 28 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比较 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比较 曾小五 曾建平 发布时间: 2010-02-23 08:06 来源:光明日报   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理想。我国先秦时孔子“大同世界”和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的构想,从一定的角度来看都是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当然,由于生活环境、理论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他们所构想的“和谐社会”有着显著的差异。然而,假如我们把它们放到一起进行某种比较,却可以给出一个简单、明 了但又极其重要的启示。 一   孔子“大同世界”的构想在《礼记·礼运》中有着比较明确的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联系孔子的相关思想和这种关于“大同世界”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其一,“大同世界”是世间最普遍的规律——“大道”在社会上普遍遵循或广泛流行的结果。“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系辞传》)与此相似,这里所说的“大道”实际上就是“人伦道德”或“仁义”。其二,“大同世界”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核心内容之一的。这里的和谐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即“家庭(或家族)和谐”、“邦国和谐”和“天下和谐”。“亲其亲”、“子其子”、“男有分”、“女有归”,此为“家庭和谐”;在家庭和谐的基础上通过“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等,则得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邦国和谐”;把家庭和邦国和谐向他邦推广,就有了“天下为公”的“天下和谐”。   我们可以结合孔子“仁爱论”的道德观把握其“大同世界”的构建思路。   我们知道,孔子所提倡的宗法等级道德体系的核心或基础是宗族内部自然的伦理秩序。孔子的学生有子的一句话较好地表达了他的这种道德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里,不管“孝悌”被看作是“仁之根本”还是“行仁的根本”,都同样表达了“父子兄弟”这种血缘亲情在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根本性、基础性地位。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显然,在孔子那里,自然血缘关系的伦理化正是社会道德规范建立与践行的核心与基础。   当然,仅仅赋予人类自然的血缘关系以伦理的价值,是不可能建立起适用于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从而实现整个社会和谐的。家庭伦理还得通过一定的方式推演扩展为社会伦理。在孔子那里,这种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推演社会伦理的道德扩展方式有二:一是“恕道”,二是“能近取譬”(《论语·雍也》)。“恕”即“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通过“恕道”可以建立“我”与“他”之间的道德关系。“能近取譬”实际是一种“类比”的思维方式——他人可以譬之于自己,君臣可以譬之于父子,朋友也可以譬之于兄弟。这样,家庭道德推之于家族、社会组织、国家政府机构等,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便建立起来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社会道德秩序正是这样一种思路的产物。   孔子认为,把这种“邦国和谐”的道德进一步推广,“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礼记》),就可以得到“天下道德”,从而实现“天下和谐”。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只要我们真正实践着我们的“大道”即“仁义”,并把自己的道德文化推之于其他民族或邦国,使他们得到感化,则整个“天下”就成为了道德普遍流行的“和谐世界”了。 二   我们再来看柏拉图。   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构想在其名著《理想国》中有着详尽的阐述。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也可以有两方面的结论:首先,从性质上讲,“理想国”是柏拉图在自己关于“善”的观念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善的理想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只不过柏拉图理解的道德或善与孔子所理解的并不一样。在柏拉图看来,所谓善的社会就是公正的社会,而社会的公正就是组成社会的各个阶层(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并拥有自己的德性(智慧、勇敢和节制)。其次,从内容上讲,“理想国”也是一种以人们的和谐相处为目的的社会。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三个阶层各安其位,彼此拥有自己的德性、实现自己的功能,其结果是铸造了各个阶层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那么,柏拉图又是按照一个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