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古诗词中的意象——别情依依灞桥柳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docVIP

高中语文 古诗词中的意象——别情依依灞桥柳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古诗词中的意象——别情依依灞桥柳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

别情依依灞桥柳   在卷帙浩繁的古诗词里,“折柳相赠”与“折柳送别”已经成为一种古人的情感符号和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尤其对于文人墨客而言,更是一种源远流长、长盛不衰、相沿成习的高雅风尚和诗歌主题。在唐诗宋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古人以“折柳”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离情别绪。例如:   《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白居易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久而久之,“折柳送别”这一寓意深长的行为方式,渐渐演化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惜别概念,并由此内涵衍生出诸多与之相关的词语,也同样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譬如:“柳色”、“柳枝”、“柳条”、“柳丝”、“烟柳”、“柳荫”、“柳絮”、“柳绵”、“柳花”、“杨柳”等等。   《隋代无名氏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杜牧新柳》:“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其实,我们如果从文化的源流与传承的角度上来审视的话,“折柳”的原始含义应该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甜蜜爱情和缠绵悱恻的离伤别恨的。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几句诗,描述了主人公当初身着戎装、走向疆场时,在杨柳依依的春天与家人缱绻道别,而回归故里的时候,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寒冬。尽管他连年征战杀伐,但一刻也没有忘却魂牵梦绕的家园。因为风雪弥漫处,一直有一苗温暖的灯光为他而守候,并在浓郁的夜色里,照亮了他的归途。每每读至此处,我总会想起韦庄在他的《菩萨蛮》中所描述的情景与感受:“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其二:《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读曲歌》:“折杨柳。百鸟园林啼,道欢不离口。”   这首诗描写的是女主人公沐浴着明媚的春光采折杨柳,意欲送给心上人。由于长时间沉浸于思念他的柔情之中,不知不觉间,仿佛林中的百鸟也在呼唤情人的名字(“欢”)。在这花团锦簇、柳丝摇曳的芳春,在这园林铺绣、鸟鸣婉转的花季,情窦初开的她,怎能会不产生美丽的错觉呢?   其三:《乐府诗集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这首诗描写了出征者不忍与亲人离别的依依心情。他蹬鞍上马,并不挥鞭而去,反而折下鲜嫩而绵长的柳枝,来表达自己的一怀愁绪。凄然如诉的笛声,从送行的人群中飘出,更增添了他此时的悲苦与惆怅。   再者,我们从后来的诗词里,也可以感知到“折柳”的真挚爱意与千千情结。比如:   《刘禹锡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古代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外、驿馆旁、官道边、津渡口、柳堤上,除了饮酒话别、折柳相赠、吟诗赋词之外,有时还要吹笛唱歌。尽管曲调不尽相同,但比较常见而固定,为一般的文人雅士司空见惯、耳熟能详。故而,古诗词中常常把劝酒、折柳、吹笛、唱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此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忧伤别情。与送别相关的著名曲子有三支:一是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二是唐代的《渭城曲》,又称为《阳关三叠》,源自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有人将此诗谱入乐曲,成为风靡一时的送别曲,又因为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叠唱、咏之再三,因此又被后人冠之以《阳关三叠》。三是唐代的《杨柳枝词》,此曲原本是唐教坊曲名,多用以咏柳,藉以表达绵绵不绝的离别之情。在唐代,人们常用绝句来配乐演唱,七绝尤多。我们也可以从不少诗作中感受到“别筵离歌”的普遍性。诸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那么,古人何以折柳送别呢?大致想来,其因有三:一是华夏文化的承续性使然,赋予“柳”的特别含义,应发端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恋和牵绊正好表达了出征将士怀家恋土的离愁别绪,更使得这种思绪化虚为实、具体可感、形象逼真,这为后来的送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