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际法视角下的日本核污染
班级:2008级法学院4班(医+法)
姓名:许文苑
【摘要】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9级强震;而后,福岛县和茨城县发生里氏7.0级强烈地震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并发了海啸,造成很多民众伤亡,还导致福岛核电站若干台机组氢气爆炸,核危机事态一度蔓延,人心惶惶。日本方面采取相关措施最终控制住了核电站,然而,在处理核污染物上,日方东京电力公司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含低浓度放射性物质的1.15万吨污水排入大海。日本政府基于国内1957年颁布的《核原料物质、核燃料物质及核反应堆规制法》批准了这一举措。日本此举合法与否?若违法,违背了什么法律?如何追究日本方面的责任?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国际法 日本核污染 责任追究
【正文】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凭借日本政府基于国内1957年颁布的《核原料物质、核燃料物质及核反应堆规制法》对其排污申请的批准,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含低浓度放射性物质的1.15万吨污水排入大海。此举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海洋是动态的环境,日本肆无忌惮的将核废水倾倒入海显然有违互利共生和公序良俗的的国际相处习惯,对于国际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更是极大的挑战。
各国纷纷就日本此举提出意见,俄罗斯副总理伊万诺夫表示,如果海水受到辐射污染,俄罗斯在距离福岛约160公里的海域捕鱼将非常危险。韩国《朝鲜日报》援引韩高官发言称,日本此举涉嫌违反国际法,韩国政府考虑向国际法庭提出起诉并要求日本赔偿损失。不过,韩国并未进一步采取法律行动,称起诉存在“困难”。下面就日本的倾倒废水的违法性及责任的追究进行分析,同时,对于国际环境问题的处理提出一些构想。
日本擅自排放核污水入海违反国际法
首先,擅自排污是不当行为。东京电力公司称,由于来不及设置转移高浓度放射性污水的临时水罐,只能将低浓度放射性污水排入海中,为高放射性污水提供足够空间。东电解释说,这些所谓低辐射污水所含放射物质浓度大约是日本法定向自然界排放标准的100倍,辐射强度较低。东电承认排放这些污水将污染海洋,但强调即便成人每天食用附近海域的鱼类、贝类及藻类,也只相当于每年遭受0.6毫希沃特(前译“毫西弗”)辐射,仅为人体在自然界中每年受辐射量2.4毫希的四分之一。东电的解释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已经是法定排放标准的100倍了,竟然还能得出对人体影响微弱的结论。况且,核污染的影响往往不是一时可以证实的。日方此举显然是不正当的,侵害了别国公民的健康权。
唯一的解释就是为了拯救日本人民,为了让日本的地下水不完全被东电核污水污染,最好也是最低成本和转嫁危机的办法是向大海排放。这更加印证了日本此举的不正当性,为了己国之安,不顾他国可能承受的影响和压力擅自作出危害环境的行为。日本以剥夺他国知情权的方式为不当之举,也有违国际相处中互利共生及公序良俗的习惯。
其次,日本擅自排放污水入海违反国际法。日本在福岛核事故处理中负有一系列国际法义务。根据一般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条约,日本有义务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环境污染。对于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活动,应事先评价其可能影响,并观察、测算、估计和分析其影响。在获知海洋环境有受到污染损害的迫切危险或已经受到污染损害时,应立即通知可能受影响的其他国家及各主管国际组织。相较受自然灾害造成污染而言,日本主动排放核污水,理应更积极履行上述义务。
关于是否可以将核废液排放入海,《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核安全公约》和《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未做明确规定。但日本排放核污水客观上造成污染的转移,加大了对他国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对于可能造成跨界影响的事故,当事国负有通报义务,这在国际法上是明确的,这是对当事国最基本的法律和道义要求,是外界判断日本应对措施、手段是否合理与必要的客观条件,也是相关国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避免影响扩大的基础。有关国际条约措辞不尽相同,但都要求当事国应向可能受影响的其他国家及时、充分地通报有关信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此作出了原则规定。《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对通报的内容和程序规定得更为详细。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事故之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将《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开放给各国签署,旨在于缔约国之间能尽早提供有关核事故的情报,以使辐射后果减小到最低限度。日本是缔约国之一。
显而易见,日本以不作为的方式违反了国际法,给其他国家造成了潜在的危害,这是事实,尽管日本遭受地震、海啸、核泄漏三重打击,值得国际社会同情,但是这不是日本作出违反国家法行为的理由。
日本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
既然日本方面此举违反了国际法,那么对于违法行为,追究责任也是很多受害国及国民迫切的渴望。但是鉴于违法主体的特殊性及举证责任等因素,追究日本方面的责任可能没有想象的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