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成因探析.pdf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暴力的成因探析,家庭暴力的成因和对策,校园暴力的成因,论家庭暴力成因及防范,校园暴力成因,稳固结构的探析,稳固结构的探析ppt,羌族的服饰和纹饰探析,古建筑斗拱的特征探析,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

N EWS WORLD 传媒 e 时代 “网络暴力”的成因探析 ■张 旺 【摘要】“网络暴力”往往表现为语言暴力、敌意行为等。它不仅损害 当事人的权益,也对青少年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网民 的媒体素养教育和自律意识,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行为。 【关键词】网络 网络暴力 对策 网络在为网民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 二、“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但是这种恶搞仍是“换汤不换药”,不过 言论空间的同时,也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的确给 是换了另一种形式对当事人来做人身攻 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而使得部分网民滥 人们带来了许多便捷,但也被一些不怀好 击。 用网络传播自由,形成“网络暴力”现象。 意的人利用,成了伤害他人的“利器”,使 (二)敌意行为 从“虐猫女”、“铜须门”、“死亡博客”等 其染上了“暴力”的色彩。“网络暴力”主 笔者认为敌意行为是指专门针对当 事件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网民在滥 要表现为语言暴力和敌意行为。 事人的有敌对意味的行为的总称。它在 用人肉搜索,利用各种手段行使“网络审 (一)语言暴力 “网络暴力”中主要表现在曝光当事人个 判”,使本应成为民意表达自由平台的网 所谓语言暴力,是指“施暴者直接或 人隐私和骚扰当事人现实生活两个方面。 络沦为网民非理性宣泄的工具,也为社会 间接地对他人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 1、曝光当事人个人隐私 增添了许多不安定因素。 等侮辱歧视性语言,致使对方的人格尊 网民以“人肉搜索”为工具,追查当 ③ 一、“网络暴力”的概念界定 严、精神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 事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并公布到网 “网络暴力”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 它在“网络暴力”中主要体现在情绪化表 上。由于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与交互性特 几年才进入公众视野的一个新词汇。迄今 达和对象扩大化两方面。 点,当事人在网上网下很快就会一“帖” 为止,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 1、情绪化表达 成名。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把当事人的 的认识。 网络中,网民对热点事件的信息来源 相关资料及隐私曝露在公众面前,无形中 王刚在《从“铜须事件”看网络暴力 与真伪是很难辨别的,往往对事件的进展 触及了法律底线。 的成因》一文中将“这类包括侮辱、谩骂、 和始末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发表尖锐激 2、骚扰当事人现实生活 网上围观、诽谤、恶意暴露个人隐私等人 烈的评论来谴责和谩骂当事人。由于网络 当事人真实身份遭曝光后,部分网民 身攻击、严重践踏网络文明的网络事件称 的虚拟性,网民在网上的谩骂、诽谤显得 会执意将网络暴力转入现实世界,对当事 ① 为 ‘网络暴力’。” 这种观点仅表现了网 肆无忌惮和不可遏制。网民缺乏辨别媒介 人的现实生活造成干扰。比如用打电话、 络中的“语言暴力”,而网络暴力之所以 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得各种各样私人的情 发传真等方式对当事人及其家人进行恐 称为“暴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介入 感超越了理性,异化为网民通过对当事人 吓、谩骂;对当事人当面谴责;在当事人的 了现实生活并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 的谴责、谩骂来获得情绪上的宣泄。 住宅等处涂标语;恐吓并威胁当事人人身 所以笔者比较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即 2、对象扩大化 安全等。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界限已经 “网络暴力是由使用互联网的个体或群 网民在谩骂、羞辱当事人时可能会迁 完全被混淆,网民对当事人的现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