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年8月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Aug.,2012
第25卷 第3期 Vol.25 No.3
·社会科学论坛 ·
风水美学对中国古村落及传统民居的影响
1 2
陈晶淼 王金平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学院,山西 太原030024)
摘 要:风水学说在数千年发展形成过程中,吸收融汇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以及宗教、民俗等方面的众多智
慧,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性很强的独特体系,是一种包含有合理内核的科学与迷信的混合体,真实的反映了古人对
于天文地理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古人无论在都邑选址民居建筑的规划中都体现出浓厚的生态意识、和谐意
识、自然意识等风水审美理想。
关键词:风水;美学;民居;古村落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81(2012)03-0115-03
风水又称堪舆、卜宅、相宅、青乌、山水之术等 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儿方无障
等。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中对于中国古代的 碍,光明正大旺门庭”的模式。这充分体现了古人极
堪舆学有如下解释:“堪,天道也,舆,人道也”。 为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建筑人文美与自然环
风水学说源远流长,追溯到至今一万年前的元 境美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
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中国原始人类的栖息地 一、远古以来中国先民的生殖文化是风水学说
模式,由此可窥见到人类风水思想的孕育端倪。众 的滥觞
多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对 自身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既是人来
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本能的生理需求,也是人类社会对生命的追求。在
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有了明显的 “环境选 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远古时期,人的繁衍壮大是
址”的倾向,如半坡遗址即为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环 部落氏族内部的重大愿望。风水学说中的生殖崇拜
抱的典型上吉风水格局。从上古文化遗址中,还可 理论在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南方客家民居有很深
判断,人们聚居的地区已出现较为明显的功能分 的影响。
区。在半坡遗址中,墓葬区被安置在居民区之外,以 在大型聚居式的住宅中,流行于闽西、粤东、粤
壕沟为分隔,居民区雨幕藏区的有意识分离,成为 北等地区的围龙屋较为典型。从围龙屋基本型制的
后来区分阴宅、阳宅的前兆。风水理论体系中蕴含 形成来说,纲领的一条风水说法就是:“山主子孙水
着丰富的美学成分。研究发现,古人无论在都邑选 主材”。屋前的水塘,用来围住山之脉以祈子孙繁
址民居建筑的规划中都体现出浓厚的生态意识、和 衍。风水术之所以称山之脉为龙,围龙屋因此得名。
谐意识、自然意识等风水审美理想。 围龙屋背山面建,为避开山水冲激,必须仅靠
风水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在对建筑环 隆起的山筋前端,隆起的山筋便是“脉”,便是“龙”,
境的选址规划中,古人以崇尚自然、珍惜自然、合理 用围屋把他的前端围住,为的是把这条龙“养”在屋
利用自然的态度,择易居之地。高度重视并尊重自 里,叫做“蹲龙”。围屋爬上山筋脊突,越向后越高,
然生态环境的内在机理和自然规律,村落选址大都 最高一间在中央,叫“龙厅”。龙厅后面不能开门。龙
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负 厅必须是空的,不能放任何东西,为的是避免压住
阴抱阳,随坡就势;大都选择在山谷内相对开阔的 了在龙厅下延伸进来的龙脉。围进来的山筋的尽端
阳坡或山侧南向缓坡上。遵循“阳宅须教择地形,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