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线铁路超宽圆端形薄壁空心桥墩温度效应分析.pdf
第59卷 第8期 铁 道 标 准 设 计 Vol.59 No.8
2015年8月 RAILWAY STANDARD DESIGN Aug. 2015
文章编号:1004 2954(2015)08 0080 08
四线铁路超宽圆端形薄壁空心桥墩温度效应分析
1 1 2
李 林 , 吕文达 , 刘炎海
(1.兰州铁道设计院,兰州 730000;2.兰州交通大学,兰州 730070)
摘 要:以兰渝铁路四线车站桥的圆端形空心桥墩为对象,对其实测温度场分布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采用ANSYS
软件三维瞬态热-应力耦合场分析方法,对其在寒潮降温和日照升温作用下温度应力进行计算。 结果表明,四线超
宽空心墩与普通双线空心墩的温度效应表现相当,并无十分明显的差别,温差应力并不会因为超宽而出现特别明
显的增大或减小现象,纵向隔板的设置对超宽空心墩的温度效应没有特别明显的影响和作用,但由温差引起的空
心墩环向和竖向应力值较大,需要设置合理的墩身钢筋解决混凝土开裂问题。
关键词:铁路桥; 空心墩; 温度效应; 温度应力
中图分类号:U443.22 文献标识码:A DOl:10.13238/ j.issn.1004-2954.2015.08.018
Temperature Effect Analysis of Super Wide Round-ended
Thin-wall Hollow Pier on Four-track line
1 a ,LIU Yan-hai1 2
LI Lin ,LV Wei-d
(1.Lanzhou Railway Design Institute,Lanzhou730000,China;2.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Abstract:With reference to the round-ended hollow pier on Lanzhou~Chongqing railway four-track line
station bridge,the measured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data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and the
temperature stresse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old weather and sunshine warming are calculated with 3D
transient heat-ANSYS software. Theresultsshow thatthetemperatureeffect of the superwidehollow pier
on four-track line and that of the hollow pier on common double-track line are much the same without
obvious difference;the temperature stress shall not show obvious increase or decrease on account of the
收稿日期:2014 12 15;修回日期:2015 01 05
基金项目: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科研项目(院科11-35)
作者简介:李 林(1970—),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