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三步品味法”.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文教学“三步品味法”,古诗文系统化教与学,古诗文教学,小学古诗文教学,初中古诗文教学案例,初中古诗文教学创意,古诗文阅读教学,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古诗文教学培训心得,古诗文系统教与学

古诗文教学“三步品味法” “三步品味法” 引导学生按照人们认知活动的一般规律,结合“品味”审美心理开展古诗文教学,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课前预习: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外在形式和形象美。古代文艺美学家认为,任何文艺作品,总是以某种隐喻或象征等艺术方式来表达作者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因此欣赏者只有首先接触作品的艺术方式,感知作品外观的形式美和艺术形象美,方能“观文”而“入情”,从而最终把握作品外观形式所蕴涵的情趣和韵味。根据这一艺术接受活动规律,我们认为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时,应有意识地调动学生视、听觉去感知诗作的外观形式(包括与诗作有关的一些外在因素,诸如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诗人身世生平等等)和诗作描绘的形象美。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的注释或有关史料,让学生首先感知诗人的身世际遇和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古代的诗歌大都“因物兴感”、“托物言志”、有感而发的,因此每一首诗无不打上诗人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的烙印。诗人的身世际遇和时代背景与诗作的思想、内容相比而言,虽属一些外在的东西,但如果在课前预习时不让学生首先去感知、了解(因为单靠教师在讲课伊始时的简介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在讲课中就很难让学生知道诗中蕴藏着诗人的某种情感,也就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诗作的精神实质,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不会很好。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作为一代才子,苏轼缘何面对赤壁而大发其“思古之幽情”呢?这要从诗人的身世遭遇和时代环境中加以考察。我们知道,苏轼从少年时代起就热衷于政治,并期盼有所建树,然而由于其政治主张与王安石相左,后因反对王安石某些变法而屡遭贬谪。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诗人因写诗讽刺新法,被陷下狱,百日之后被贬至贵州(今湖北贵冈)作团副使。元丰五年(1082)苏轼曾两度游览赤壁,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这首词,其时诗人已47岁,可功不成名不就,面对人生如此遭际,生性旷达的苏轼也不免痛苦凄惶。因此,当他面对赤壁时,才油然想起了34岁就指挥赤壁之战而名垂青史的周瑜,并因人及己,感慨万千。让学生在课前弄清了这些,才能在课中更好地引导他们去理解、把握这首词所抒发的苏轼那种壮怀难展,又不忍弃世的矛盾痛苦的思想情怀。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诗作所描绘的鲜明画面(即客观景象),让学生通过调动自己的视、听觉以及想象力,感受诗歌的形象美。众所周知,诗歌(特别是写景咏物诗)主要是借对自然客观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诗人某种情感的,明代著名诗评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为此,要让学生更准确、深刻地领会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首先对诗歌的艺术意象(亦即艺术画面)进行审美感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讲解分析,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教师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时,为了让他们感知诗歌所描绘的形象美,有意识地设计这样两道思考题:①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多少种晚秋有代表性的事物?(共九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②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九种景物巧妙组织在一幅大图画中,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郊野风情,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这样既调动学生的触觉、听觉和视觉去感受诗歌画面的景物,又启发他们通过想象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从而为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刻思想内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引导他们感知诗作的语言和音韵美。同小说、散文等文学样式一样,诗歌也是以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欣赏者不仅要以视、听觉等审美感官对诗歌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还要善于发挥想象和联想等心理功能,将诗歌的语言符号转化为视觉形象,从而对诗歌进行间接的审美感知。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谓“瞻言见貌”,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中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和想象力,感知诗歌的词语、音韵等凝固的外在形式,并把它们转化为鲜明的艺术形象,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中,从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主观情感。如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在查阅字典、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反复诵读课文,引导他们感知这首诗在语言、韵律上的鲜明特色,让他们从这首诗参差错落、自由灵活的句式、和谐婉转的韵律中,初步体会和想象诗人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感情。这样在讲课时教师再加点拨,学生自然很快就把握诗歌深刻的思想内容。 总之,根据“品味”审美心理过程的第一时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首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文”(即感知诗歌的外在形式美和形象美),为他们“入情”(即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主观情感)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是课中讲析

文档评论(0)

qiaog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