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y 4‘8}*58
中文摘要
乙攻击行为是、。童中普遍存在的一,中社会于:为,是JL童个J、社会。发展的重要
内容。攻击行为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指标 长
期以来,、L童攻击、:为一直是:理学特另。是发展。、理学的重要课题、。研究热1:。)
本沦文由两项研究组成,研究一是 3《-4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研究》,
研究二是 3《--4岁儿童攻击行为与 “心理理论”的关系》
勺L章攻击行为测评的科学t、有效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着该领域研究的水平
和质量,对测评方法的研究和评价从而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儿童
攻击行为的测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量表法、观察法、社会测量法、访谈法等。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多采用单一方法测评儿童的攻击行为,常常导致研究方法的效
度不高争研究一以整群抽样法选取177名3-4岁幼儿园小班儿童为被试,同时运
用自然观察法、母亲评定法、教师评定法和同伴提名法,多方法多角度地评定儿
童的攻击行为,采用潜变量测量模型检验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与实测数据
拟合情况,P(出如下主要结论;
(1)自然观察、教师评定、母亲测量和同伴提名具有较高的信度;
(2)四种测评方法均具有较高的效标关联效度,同伴提名和教师评定的效标
关联效度高于自然观察和母亲测量:
(3)四利,测评方法的测评模型与实测数据拟合良好,表明多方法测评足史为
准确有效的攻击行为测评工具。
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机制是该领域研究中的深层问题。道奇的社会信Y,加一[
模型是解释儿童攻击行为认知机制的著名理论,但某些攻击行为如问接玫击的实
施客观!几要求儿y}具备相对较高的认知和操纵他人心理的能力,这是道奇的 “认
知缺陷假说”所无法解释的。儿1jr攻击行为的认知机制可能与攻击行为的类型斗}!
联系,属于身体、动作攻击型与以实施间接攻击为主的儿童的认知能力可能存6
差异。囚此,需要结合攻 台行为的类T)对攻I扮rl..儿Ilk:的认知特点进行研究。我们
把这 一观改称为攻击行为认知机制的 “类,F叶-殊性”假说
“心理理沦”足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已心理状态及比{丁他人行为的关系的 一仲
、。*性认、}少研究、,。:。的h}准从研:的波试}·】选取93名、儿M,JOUL
q;为破试,以自然观察法为儿个攻 ti1为的测评指标.采)1111欲外转移”和 “队
骗外表”两种测验任务,从 “心理理论”的角度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机制。
cff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攻击儿童与无攻击行为些屡套的心理理论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
(2)间接攻击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显著高于身体攻击和无攻击行为儿V,其
他儿童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3)各组儿童对自己心理的ilk鱼鲤 不存在显著差异;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潜变量测量模型进行多方法多角度的测量分析,
评定儿童攻击行为测评方法的信度和效度,建立评估儿童攻击行为的最优方法和
科学指标;通过现场实验证明,攻击儿童与无攻击行为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不存
在显著差异,至少是某些攻击儿童如〔间接攻击儿童)并不存在认知缺陷文·
关键词 攻击行为,测评方法,潜变量测量模型,“心理理论”
分类号 B844.1
Abstract
Aggressionisatypeofsocialbehaviorofrelativelyhighprevalenceamong
children.Itisanaspectofchildrenspersonalityandsocialdevelopment.Aggression
iscloselyassociatedwiththeformationofchildrenspersonalityandmorality,and
normallyconsidered asanimportantindexofindividualssocialization.The
developmentofchildrensaggressivebehaviorisoneofthemostimportantresearch
areasindevelopmentalpsychology.Thisdissertationisconsistoftwostudies.S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