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浅论颍桥文化保护与开发.docVIP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浅论颍桥文化保护与开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浅论颍桥文化保护与开发

畅想襄城征文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浅论颍桥文化保护与开发 秦始皇扫六合后,巡游四方,封禅名山,每到一处,就立碑刻字,把所有功绩都写在上面。事越千年,当风云人物都烟消云散,那些饱经沧桑的秦朝小篆却依然向世人展示着两千多年前大秦帝国征伐四海的波澜壮阔。正是有了秦始皇碑刻这样的历史文化遗存,今天的人们才能了解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祖国大地的沧海桑田。如今,地区间竞争日趋激烈,中部六省竞相崛起,中原经济区方兴未艾,全省十八个地市都在抢占发展制高点,在比拼工商业“硬实力”的同时,文化产业的竞争业已展开。襄城县地处中原腹地,自古就是文化繁荣与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留下了无以计数的名胜古迹和故事传说,在中原经济区迅速崛起,许昌加快振兴的当下,这些文化其实是我们增强“软实力”的“硬资产”,迫切的需要加快保护与开发。本文且以笔者工作的颍桥镇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为例,浅谈一下文化保护与开发。 源远流长 发源于嵩山的颍河,蜿蜒向东,绵延至今,颍河河畔自然是水草丰茂。远古时期,人类就在颍河两岸繁衍生息,夏禹曾在此治理水患,周武王封历侯在此建国,颍河两岸逐渐繁荣,到了公元前722年的郑庄公时期,这里已经发展成了一座城——城颍。 “城颍”,地域上包括现在的颍回镇、颍阳镇及其附近沿河地区,从郑庄公在此筑“城颍”而成为正式行政区划算起,其历史长达2700多年。在某些史学家看来,郑庄公其实是春秋第一个霸主,《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很大一部分就发生在颍桥,因故事广为流传,这里就不再赘述。在颍桥,仅与郑庄公有关的历史遗迹就有6处之多:郑庄公“掘地见母”的“阴司沟”,因梦见母亲而修建的“王梦寺”和“望娘台”,为安葬母亲而修建的“莲花寨”以及颍考叔墓祠和射死颍考叔的子都之墓。颍考叔作为忠君爱国的典范,其墓祠建成之后,成为历代官宦子弟、文人墨客争相拜访的胜地。北宋嘉祐四年,苏轼由四川探亲返京途中,就曾拜谒颍考叔墓祠,并留下了《过颍大夫庙》五言诗一首。 此外,还有曹魏时期的运粮河,北宋时期的72孔石桥。当年曹操迎汉献帝进许都后,许昌人口大幅增加,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曹操下令开挖运河,从全国各地调粮,运往都城。他亲率上千官兵来到颍河南岸,从陈刘侯到左庄安营扎寨,开挖运粮河,原计划将此人工河向南与北汝河挖通 ,向北与颍河向联,再从颍桥挖到许昌的护城河,从而形成襄、颍、许水路相通的壮举。后来不知何故,此计划未能实现,但运粮河遗址留存至今。北宋时期的石桥大约建于公元900多年,那时襄城是九省通衢,北带京洛、南控荆襄,为了南北交通,官府组织广大民众和商户出资修建了颍河上的第一座大石桥。据桥梁专家考证,此桥全长200多米,宽8米,共72孔,当时可并行两辆马车。桥身用2米多长的大青石筑成,异常坚固。也正是因为此桥,城颍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之为颍桥。 不仅如此,从郑庄公、刘秀、曹操等帝王,到颍考叔、王霸、祭遵等将相,这些历史人物均与颍桥相关,从“掘地见母”到“黄泉相见”,从“暗箭伤人”到“克己奉公”,从“疾风知劲草”到“割发代首”,这些成语也均出自颍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厚,丰富的人文逸事可见一斑。 文化断流 尽管颍桥的历史文化丰富壮丽,但这些历史遗存年代久远,可听可研究的多,可看可娱乐的少,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近代以来的战乱之后,颍桥的历史遗存更是湮灭殆尽。今天已然看不到文献记载中的“高30米,占地4亩”的颍考叔墓了,只留下一堆残破的封土;也看不到王梦寺、望娘台了;见证了北宋梦华的72孔石桥也早已废弃,坍塌在河道中,无人问津;乃至世代相传的颍桥故事都已难觅踪影,现在的孩子已是无从听到。据笔者了解,无论是颍回镇还是颍阳镇,每年用在历史文化保护和宣传上的经费,几乎为零。偶尔看到有些外乡人一脸失望的站在颍考叔的封土前,我们可以想象到他们的疑惑:以郑庄公和颍考叔的名气,其历史遗迹何以如此的萧条。这条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河流,竟面临着断流的风险。 文化宝藏 2009年岁末,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宣布:安阳县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获得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曹操高陵”。一时间,全国各地掀起了“古墓热”,有的地方还将无证可考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拿来作为文章,在各地掀起“梁祝”故居热,到处自称是“梁祝家乡”,为此有媒体讽刺道,“最有价值的房地产是‘古墓’,每平米均价都在一百万以上。”这虽是调侃,但也充分证明了历史文化中潜藏的经济效益。就颍桥来说,这里是“郑伯克段于鄢”故事的发生地,这则故事出自《左传》,而《左传》作为“四书五经”的“五经”之一,自古就是科举考试必学内容,如今“郑伯克段于鄢”一文还被单独摘录进了中学语文读本,供全国数千万中学生学习;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中原,是历史上少有的中兴之主,对其有兴

文档评论(0)

xingkongw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