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vrla电池充方式及失效机理研究
VRLA电池充电方式及失效机理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VRLA电池不同充电方式,包括恒压、恒流、快速、脉冲等,对电池充
电接受系数、充电速度及效率、重量损失率、循环寿命及失效模式等性能的影响,目
的在于寻找最适合电池使用的充电条件,期望能将之应用于电池生产实际、电池设计
改良和充电器设计制造,创造出合理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本文还利用电化学和表面分
理。得到如下结果:
的充电接受系数及充电效率达到最大值。实验表明以低电压方式恒压充电时,初使电
流低于O.1C时非常有利于电池的循环寿命。低电流充电时主要失效方式是正极活性
物质软化失效,同时正极板栅腐蚀膜变厚使界面阻抗增加。使用耐腐合金及优化金属
铸造工艺是一种改善方向。
2、恒流充电条件下,充电系数的选择对电池寿命至关重要。采用O.1C电流,充
电系数1.1可以使电池获得较长的循环寿命,而且负极能保持较好的活性。这是因为
合适的充电条件能在板栅界面形成良好的导电层,且负极不会产生钝化现象。充电系
数低于1.05的电池板栅界面产生不良导体使界面阻抗增加,且负极活性物质由于欠充
电使内部积累硫酸盐。充电系数大于1.2时的失效电池正极活性物质活性迅速降低,
板栅界面腐蚀层颗粒结合性差,以致于界面阻抗增加,并且其负极活性物质表面积有
收缩的趋势。
3、以分段式衰减电流快速充电,从充电速度及充电效率综合考虑,以四段式充
电效率较好。合适的快速充电程式可以在60分钟内将电池充电至98%以上荷电状态。
研究快速充电条件下电池寿命表明快速充电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充电方式。
但实验中未能证实它可以显著延长电池寿命。快速充电而失效的电池负极活性物质比
表面积急剧收缩,这与膨胀剂的活性失效有关。失效分析中还发现正极板栅界面阻抗
对电池失效具有明显的影响。快速充电条件下因界面腐蚀层厚度增加及界面物质结合
性松弛,其界面阻抗较大,故电池放电时电极极化越大,电压降迅速增加,最终造成
电池容量衰退。
4、利用间歇式正负脉冲充电技术对电池活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
负脉冲去极化可以缩短充电时间,但要获得较好的充电效率,选择合适的负脉冲强度
(正负脉冲比)很重要。在同样的平均充电电流下,与常规充电方式相比,间歇式正负
脉冲充电下电池的表面温度上升速度加快,电池的失水量也较大。合适的脉冲工艺可
以减少活性物质中硫酸铅的含量,有利于n.Pb02的形成,增加了a,0.Pb02比,这
有利于电池的循环寿命。但在研究板栅腐蚀膜扫描曲线时发现,不合适的脉冲充电程
式会在板栅界面形成高阻抗的PbO层,这非常不利于电子传导,也不利于界面物质
的结合,因此电池的放电性能差。
关键词;快速充电脉冲充电循环寿命失效机理界面阻抗钝化
Il
on Methodsand
FailureMechanismfor
Study VRLAbatteries
Charging
Abstract
Theeffects
of constant
charging
methods,including
voltage,constantcurrent,quick
and
pulsecharging,on
chargingacceptance
factor,chargingspeed,chargingefficiency,
lifeand
weighilost,cyclicfailuremodeof leadacid
valve-regulated
areaimed
investig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n-杂环化合物离子液中的合成与烯基锆化合物的应用研究.pdf
- o-苯甲酰基--烷基羟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与全氟酰基亚硝酸酯的电子转移反应研究.pdf
- o<,2gt;在mgo(100)表面吸附的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pdf
- oh自由基和fn<,3>自由基反应的理论研究.pdf
- pdceo&l;,2>-y<,2>o<,3>蜂窝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和催化燃烧性能研究.pdf
- pd-cu凹凸土催化剂制备及其co催化氧化性能.pdf
- pa6k树脂共材料的制备及形态结构与性能的研究.pdf
- pdmaemab-spa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水溶液性质研究.pdf
- peo基固态聚物电解质交流阻抗谱的研究.pdf
- peg-pan合物固体电解质的研究.pdf
- vdf系列铁电聚物的热释电研究.pdf
- xm<,>o·ymeo·sio<,2>eu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pdf
- yb(ntf23高分子负载催化的初探及bi(otf)3催化异丁基苯乙酰化反应研究.pdf
- xn与xncox=f,cl,br,i)的pes实验与量子化学研究.pdf
- x系列钢材在n2s介质中的缓蚀剂研究.pdf
- x射线衍射-retveld全谱图拟合法测定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的研究.pdf
- zno基纳米薄的制备与物理化学性质研究.pdf
- zro<2>-8mol﹪re<,2>o<,3>(re=y,dy)纳米晶的碱性水热法合成及其烧结体的电性能研究.pdf
- zno纳米粒子其薄膜的制备与发光性质研究.pdf
- zro<2>和zro<,2>-sio<,2>复合氧化物气凝胶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