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审美意识的三重超越_再论美在自由_张世英》.pdf
第 卷第 期 哲学分析
2 3 Vol.2, No.3
201 1 年 6 月 Philosophical Analysis Jun. , 2011
审美意识的三重超越
——— 再论美在自由
张世英
摘 要: 从人生精神意识发展历程来看, 审美意识具有 “感性美”、“理性美”和
“超理性之美”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实现着三重超越。 而所谓“超越”,既
指“超过”、“ 高出”,也是“通过”和“包含”: 高层次之美如果不“超过”低层次之美,便
不能提升自由;但如果不“通过”低层次之美,高层次之美则变为抽象。 作为最高的
审美境界,“超理性之美”要求超越“理性美”与“感性美” 而把二者结合起来,它同时
也是最具体、最充分的自由境界。
关键词: 审美意识;超越; 自由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B834 A 2095-0047 2011 03-0018-10
①
不久前发表的《美在自由》一文 ,主要是从中西美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论述审
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自由的观点。 本文拟从人生精神意识发展历程的角度再论这一观
点。 如果说“一论”讲的是历史,是思想史,这篇“再论”可以说讲的是逻辑。 “一论”和
“再论”之间的一致性正好体现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性。
一
美的最低层次是声色之美。 但只要是美,它就是一种超越。 声色之美是对人生最
低级的、“其去禽兽也几希”的欲望之超越。 人如果仅仅沉溺于“食色”之“性”而不思
超越,则无美之可言。 柏拉图、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都讲了审美感官(视觉和听觉)
之不同于非审美感官的特点在于前者无占有实体的欲望,不涉及欲念、功用。 这实际
上就指明了,从视觉和听觉所获得的声色之美是对欲念、功用的超越。 欲念、功用,乃
作者简介: 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世英:《美在自由》,载《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
① 2011 1
· ·
18
审美意识的三重超越——— 再论美在自由
维持人的最起码的生存之所必需,而美则是“后”生存必需之事,“后”者,超越之谓
也。
上面谈到视听感官是审美感官,嗅、味、触感官是非审美感官,前者是审美意识
的通道,只涉及外物的形式、形象,不涉及欲念功用——— 不涉及对外物的实体性占
有;后者则是非审美意识的通道,涉及欲念、功用——— 涉及对外物的实体性占有。 但
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并不意味着两者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实际上,人在视听
外物的形式、形象时,也很难想象完全没有嗅、味、触的感官欲念掺杂其间,很难想象
完全不涉及欲念。 与欲念、功用相对立的形式、形象,很难简单地令人产生美感。
外物的形式、形象之所以对人产生美感,正如休谟所说,是由于对象“各部分间
的秩序和结构”、“形式或性质” 同“人性本来的构造”、“心理器官或功能”这主客两方
面的“协调”、“适宜”,或者如康德所说,是由于“外在形式” 同“认识功能”之“符合”。
而判断感性形式是美还是不美的心理功能,则不是五官感觉本身,而是由人性本来
的构造、个人的禀性、心情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组成的另一种功能。 借用英国 17-18 世
纪美学家夏夫茨伯利(Shaftesbury, 1671-1713 )的术语来说,就是“ 内在的感官”,亦即
后人所称谓的“第六感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