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权①宪法化反思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定程度的提高,
与此同时,人们对精神生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渐提高,环保意
识也逐渐增强。在法学界,特别是环境保护法学、宪法学界,学者们
情绪更为高涨,大家纷纷将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在美、日等国盛符,
但现己日渐没落的环境权理论请进我国,在环境权的概念、环境权的
分类、环境权的主体、环境权的内容、环境权的属性,特别是环境权
是否应当宪法化、公民权化等方面浓墨重彩,大力提倡环境权应作为
一项基本人权明确规定在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中,即本文所指的环境权
宪法化。如有学者就提倡:在修宪时应将包括环境权在内的十项权利
载入宪法。.@
诚然,环境权理论的引进,对于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
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不无好处,同时,也体现了有心之士对我国环
保事业的满腔热忱。但是,环境权理论在美、日等国的崛起,有其特
殊的时代背景——20.世纪60、70年代,环境问题严重恶化,政府部门
环境管理措施不力,社会民众对政府已失去信任。因此,一些人认为,
对付环境问题应如同对付犯罪一般,实行严刑重罚。正是在治理环境
问题的呼声极度高涨之时,学者们便希望寻求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那就是在宪法上创设权利,即环境权,以达到他们所追求的目的——
期待法院弥补普通法与行政管制的缺陷,同时弥补因各方利益的代表
性不平均而产生的缺陷。@尽管美国是环境权理论提出最早的国家,
但环境权至今并未写进其第一层次的宪法一联邦宪法中,只在少数
。从严格意义上讲,“环境权”这一用词并不十分恰当,因为我们通常所称权利是指法律权利,
而学者们笔下的“环境权”并非都是法律权利.但考虑到本文的行文方便.只好暂时借用学者
’
们的这一常用词语.
。齐彬.《中国宪法有待增加十项人权一一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中国新闻网2002—
12—08。
。叶俊荣著.Ⅸ环境政策与法律》.北京:中国敢法大学出版社,2003牟.第17页.
I
几个州的宪法中加以规定。同时,日本的宪法也未明确规定环境权,
只是人们认为可从生存权和幸福追求权中推导出环境权而已。此外,
即使在美、日等承认环境权的国家,其有关环境权的诉讼案几乎都未
以确认环境权为由而作出判决。
在我国,有关环境权问题的讨论虽然已有二十多年①,但环境权的
理论仍然存在模糊性,无论是环境权的概念和属性,还是环境权的主
体和内容,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同时,环境权立法我国并无经
验可寻,国外环境权立法与司法实践之间存在冲突,环境权各权利之
间存在冲突。此外,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科技条件也受
到限制,我国面l临的环境状况和环境行政管理状况也与当年的美、日
等国大有不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作
为法律权利,甚至应为宪法权利的环境权更应是明确的、普遍的。在
环境权理论尚不成熟、司法实践中法官对环境权的判归无所适从的今
天,环境权实体权利以宪法的形式、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形式确定
下来,似乎太具理想化色彩。相反,今天,将环境权中某些成熟的权
利,如参与环境决策权、知悉环境信息权等程序性权利通过环境保护
法基本法和单行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不失为一种恰当的选择。我
也期盼,通过对程序性权利的法律规定,继而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环境
权程序性权利的宪法化。
第一章环境权理论在国外的形成和没落
1.1环境权理论在国外的形成及其原因、目的
1.1.1环境权理论在国外的形成
“环境权”这一词,是一个舶来品,它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
美国出现。但许多学者认为,环境权思想的萌芽则可追索到20世纪的
。从蔡守秋教授1982年发表《环境权初探Ⅺ(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第29—39
页)一文到理在已有20多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1页.
2
环境权①宪法化反思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定程度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