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陆壳洋幔型岩石圈及其形成机制-论文》.pdfVIP

《中国东部陆壳洋幔型岩石圈及其形成机制-论文》.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东部陆壳洋幔型岩石圈及其形成机制-论文》.pdf

卷(Volume)38,期(Number)3,总(SUM)142 页(Pages)495-511,2014,8(August,2014) 大 地 构 造 与成 矿 学 GeotectonicaetMetallogenia 中国东部陆壳洋幔型岩石圈及其形成机制 万天丰,卢海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长期以来中国东部岩石圈具有何种特殊性,其类型是否转变,其形成年代与形成机制等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意 见。通过系统研究中国东部地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资料,笔者提出中国东部大陆地壳在侏罗纪晚期,受北美板块 WSW 向强烈的挤压以及特提斯洋朝东北方 向张开的共同作用,使东亚大陆地壳发生逆时针转动,以致中国东部陆壳水 平滑移到古老的洋壳或洋幔之上。在中国东部,原来 的大陆型岩石圈的边部就 出现较薄 的陆壳洋幔型岩石圈(陆壳厚 30~40km,洋幔厚 4O~50km)。幔源包体的资料表明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与软流圈是未经扰动或轻微扰动,它们均发生在 太古宙或中新元古代,还没有足够的在中、新生代发生扰动的证据。看来造成上述岩石圈结构类型的转换,不大可能是 中、新生代大洋板块俯冲作用 的直接结果,也不像是深部热地幔上涌或底侵作用的产物。强构造一岩浆活动源区形成于区 域性断层与中地壳或莫霍面的构造滑脱的交切带,只有极少数的断层可深达岩石圈底面。中国东部岩石圈的构造滑脱面 主要在 中地壳或莫霍面,而不是在软流圈。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强烈的构造一岩浆作用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正是受此种特 殊岩石圈结构的控制而形成的。总之笔者认为:亚洲与中国大陆东部的岩石圈(包括其中的华北地区)在 中、新生代并没 有发生 克“拉通的裂解”,而只是岩石圈的类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种洋陆过渡类型的陆壳洋幔型岩石圈。 关键词:岩石圈;陆壳洋幔型岩石圈;陆壳水平转动与滑脱;侏罗纪;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552(2014)03.0495.017 在中国现代地质学的研究过程中,几乎所有学 造山带(赵宗溥,1995;葛 肖虹,1989;崔盛芹,1999; 者都一直认为中国东部大陆地块既不是典型的地台 宋鸿林,1999;张长厚,1999)等。近年来,不少学者 或造 山带,也不像世界上其他的大陆岩石圈板块或 则以 “华北克拉通的破坏”为命题进行了很多有益的 碰撞带 。其特点是中国东部的中朝板块在古元古代, 研究(吴福元等,2008;朱光等,2008;朱 日祥和郑天 扬子板块在新元古代,华夏板块在早古生代末期就 愉,2009;朱 日祥等,2011,2012;张宏福,2009;徐 已分别构成统一的结晶基底,在元古代或早古生代 义刚等,2009;陈印等,2009)。这些构造术语的提出, 末期它们都已经成为稳定地块 。但是在 中、新生代 都有它们一定的根据与合理性。不过,由于过去缺 却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作用。于是,在大地构造 乏深部的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资料,所以长 单元的属性上,中国东部就被许多知名的学者分别 期 以来尽管都知道 中国东部地块存在很多特殊性, 命名为地台活化(Huang,1945;黄汲清等,1964),地 但是并没有深究其根本原因,并 由此引发了一些争 洼区(陈国达 ,1960,1998),陆缘活化 (任纪舜等, 论,提出了很多的假说 。 1980,1990,2000),台褶带(马杏垣等,1961;北京地 笔者在系统研究和学习中国大陆岩石圈板块地 质学院区域地质教研室,1963),板 内造山带或陆内 质构造、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Wan, 收稿 日期:2014一O1.09;改回 日期:2014.02—16 项 目资助: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 目(编号:科[2011]01—48.11)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万天丰(1938一),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gi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