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新型吸附集热器集热及吸附式空调性能研究.pdf

太阳能新型吸附集热器集热及吸附式空调性能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文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 空调系统中吸附集热器的解吸阶段集 热和吸附阶段散热效果不是很理想的状况 提出了两种新型吸附集热器 玻璃套 管式吸附集热器和真空管整体式吸附集热器 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性能实验和数 值模拟计算 针对太阳能固体吸附制冷/ 空调系统循环的间歇性 从理论上提出 了喷射 吸附联合循环系统的可行性 并进行了模拟分析 具体工作包括如下几 点 1 玻璃套管式吸附集热器的性能实验 分别对不同吸附剂厚度 单双层玻璃套 管 不同管中心距离 不同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以及自然冷却和水冷却等工 况进行了实验 得出 吸附剂厚度分别等于 15mm 和25mm 紧密排列 双 层玻璃套管时 夏季最大的平均集热温度和平板型吸附集热器的相当 大约 在90 100 但其冷却吸附效果要比平板型的好 在蒸发温度等于8 冷 凝温度等于35下 COP 最大约为0.213 2 真空管吸附集热器制冷性能实验 采用小管径(47mm)的玻璃真空管 分别采 用活性炭 甲醇和分子筛 水两种工质对 在不同模拟灯照射强度 冷凝温 度/蒸发温度下进行实验 并对不凝性气体的存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作了定性 分析 夏季 1000W/㎡照射下 使用活性炭 甲醇工质对时 集热解吸温度 可以达到140 左右 而采用分子筛 水工质对时 可能达到180左右 如 果蒸发温度取 8 冷凝温度取 35 分子筛 水的吸附循环率约为 0.048 g/g左右 活性炭 甲醇的吸附循环率在0.086 g/g左右 吸附剂 吸附剂 3 一平方米的真空管吸附集热器空调工况下的实验 包括三种辐射强度 -2 -2 -2 975W.m 804 W. m 和708 W.m 不同冷媒水初始温度 集热温度 冷凝 温度等对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 如冷媒水初始温度等于25 冷凝温度等于 30时 循环吸附率达到0.177g/g吸附剂 但由于真空管管径过小 外径57mm 致使单位面积的吸附集热器的制冷量不大 4 真空管吸附集热器的数值模拟计算 在考虑了真空管内外管 相邻两管 管 与背板等相互间的辐射换热下 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并进行了一系列的 计算 分析了分子筛 水和活性炭 甲醇两种工质对在不同的吸附剂厚度及 其导热系数 管间距等条件下的制冷性能 认为采用分子筛 水工质对时 管间距等于2 倍管径 吸附剂填装厚度约为20mm 时比较合理 采用活性炭 甲醇工质对时 管间距等于 1 倍管径 吸附剂填装厚度约为45mm 在吸 - 1 -1 附剂导热系数等于1.8 Wm K 前提下 时比较合理 此时蒸发温度和冷凝温 度分别等于8 35下 两种工质对的单位面积集热器的制冷量几乎相等 为4MJ 5 对真空管吸附集热器的数值模拟计算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分子筛 水工质对的实验结果与模拟计算值的误差比较大 活性炭 甲醇的实际结果 与理论值偏差比较小 平均误差10 左右 6 提出了一个新型的喷射 吸附联合循环制冷系统并进行了模拟计算 这个联 合系统不仅解决了两个子系统的不连续性缺陷 而且因回收部分吸附热和显 热 使得喷射子系统的性能有所提高 在喷射蒸气温度等于 120 吸附解 吸温度等于200 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分别等于10和40下 联合系统 的COP 达到0.4左右 关键词 太阳能 玻璃套管 真空管 喷射 吸附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faults of the solar-powered adsorbers used in refrigeration/ air conditioning, such as the effects of h

文档评论(0)

zxl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