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必修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⑷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合作探究】: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最终都失败。 ③失败主要原因: 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内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斯大林模式”最严重的弊端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片面发展重工业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取消自由贸易 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 A.在历史上没有起过积极的作用 ? B.注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 C.导致对斯大林个人的崇拜达到严重程度 ? D.成为战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 *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在苏联曾流传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1953年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赫鲁晓夫(1894—1971) 接替他的是: 一、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1)片面发展重工业;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主要特征 弊端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一、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2)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并稳固了最高领导地位 (3)苏共 “二十大”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 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玉米 农业 2.措施: 突破口、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赫鲁晓夫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 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 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 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业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 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积极性 3.结果: 收效甚微(失败) 4、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加之赫鲁晓夫本人 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 导致改革失败。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联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在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其毁誉参半的一生。 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