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6课《超然台记》教学设计 沪教版
《超然台记》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字词,能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理解文章 “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的主旨,感受作者旷达超然的思想感情
。
3、鉴赏和学习文章 “一字立骨”、一线贯串、叙议结合、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
4、品味文章平易秀丽、洋洋洒洒、收纵自如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中的字词,能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理解文章 “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的主旨,感受作者旷达超然的思想感情
。
3、鉴赏和学习文章 “一字立骨”、一线贯串、叙议结合、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平易秀丽、洋洋洒洒、收纵自如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文章背景介绍: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推官,继任杭州
通判。 “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被
批准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面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 1 -
一个旧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苏辙给这个台取名叫 “超然”。故此,苏轼写了这
篇《超然台记》。本文说明超然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
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 一个
知足常乐的人。这是用庄子 “万物齐一”的观点来自我麻醉,以旷达超然的思想
来自我安慰。管它什么祸福,什么美丑,什么善恶,什么去取,通通都一样。自己
屡遭贬谪,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乐了。
二、全文以 “乐”字 主线,贯串始终,被称 “一字立骨”的典范文章。以议
论和记叙相结合的方法,从虚实两个方面阐明了主旨: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
1、第一段,从正面论述超然物外的快乐。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一切物品都有可
以满足人们欲望的作用,假如有这种作用,都可以使人得到快乐,不一定非要是
怪奇、伟丽的东西。实际上并非如此,物有美丑、善恶之分,爱憎自有不同,人各
有所求,其选择、去取也不能一样,所以很难 “皆有可乐”。苏轼是以 “游于物
外”的超然思想看待事物,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落笔便暗写 “超然”,直接提
出 “乐”字 主线。然后是举例加以证明。 “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
以饱”,是说物各有用,都可以满足欲求,给人快乐。推而广之,人便可以随遇而
安, 处不快乐了。四个“皆”字使文意紧密相连,语势畅达,浑然一体。
2、第二段是从反面论述不超然物外必会悲哀的道理。
求福辞祸是人之常情,因 福可以使人高兴,祸会令人悲伤。但是,如果人不能
超然物外,任随欲望发展,必然陷入 “游于物内”的泥潭。物有尽时,很难满足
无止境的欲求。而且事物往往被某些现象掩盖着本来的面目,美丑不一,善恶难
用心 爱心 专心 - 2 -
分,祸福难辨,取舍难定。事物的假象常常令人头昏目眩,什么也看不清楚,不超
然物外,就会盲目乱撞,结果必然招来灾祸,造成灭顶的悲哀。
3、讨论前两节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上文两段,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只有超然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
如果局限物内,则必悲哀的道理。从理论上为记超然台的事实奠定了基础。
4、第三段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
讨论:在这一节中作者用哪几个方面的事实来说明超然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
(1)、移守胶西。用了三个对偶句,组成排比句组,语调抑扬起伏,气势充沛,使杭
、密两地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苏轼舍安就劳、去美就简的遭遇。这既是纪实,也
是以忧托喜的伏笔。
(2)、生活初安。 “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是
写初到胶西后年成不好,政局动乱,生活艰苦。用了五个四言句和一个连词,句
子精悍,节奏急促,与处境维艰相吻合。再次写忧,以见喜之可贵,乐之 穷。 “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意外的变化带来无限喜悦。 “余既
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自己爱上了胶西,百姓也爱戴太守。
官民相爱,必然官民同乐。由苦变乐,真是无往而不乐。
(3)、修台游乐。先交代台的位置、旧观和修缮情况,利旧成新,不劳民伤财,含有
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