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钦县藏族曲艺《格萨尔》说唱调查报告
摘要:格萨尔是藏族一部伟大的历史史诗,本文主要以迪庆州德钦县的藏族史诗格萨尔为主要调查对象,试图从格萨尔的历史溯源、形式特点及社会意义等几个方面来阐释。
关键词:德钦县;藏族曲艺;《格萨尔》
一、概况
德钦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地段,青藏高原南缘滇、川、藏的结合部,辖升平镇、奔子栏、佛山、云岭、燕门、霞若、拖顶、羊拉二镇六乡,有藏、傈僳、汉、白、纳西、回等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德钦县自西汉起属越郡,各个时期的所属辖区不同,自明正德四年(1509年)始称阿得酋,清称阿墩子,1955年改称德钦。
二、《格萨尔》简述
《格萨尔》是我国藏族和蒙古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是在藏族古老的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它通过对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降伏妖魔、造福人民的英雄业绩的描绘,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斗争。公元十世纪之后,其内容和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以口头说唱和讲演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格萨尔》中塑造了3000多个人物形象,描写的战争场面有数十场之多。史诗通过叙述这些部落和小邦国家由分散割据、互不统属的状态,经历长期的战争和交往到联合统一的过程,艺术地再现了古代藏族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和理想。
三、曲艺《格萨尔》说唱的起源及传承
(一)起源
经学术界多位专家及学者调查研究证明,《格萨尔》说唱起源于雅隆(今西藏昌都即雅鲁藏布江下流一带),其主要依据是在敦煌《藏史残卷》中记录的资料和一首古老的歌谣。
那个很亲的叔叔,
刺一矛能毙一鸟。
吃起青稞,
说起话来十分热闹。
他修建了陵墓,
报了所要报的冤仇。
这首不对称的三句一段的曲式结构民谣,虽说结构简单,但便于说唱,从而推论出曲艺《格萨尔》说唱起源于雅隆并因受当时所出社会文化的影响带有浓酽的宗教色彩。在苯教时期苯教化、宁玛时期红教化和萨迦、格鲁时期的萨迦化和格鲁化,即对神灵的祭拜和图腾。同样,其在表演时也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主要表现在艺人说唱前要在场地内摆设一白石、一碗净水、上面架两支筷子呈“十”字形,再在其周围用糌粑粉画成圆圈,其中白石代表神祗依附的所在,净水犹如一面镜子,两支“十”字形的筷子具有祝吉、镇邪的作用,而糌粑粉画的圆圈意为坚不可摧的神墙,这一切都有很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二)传承
在藏区众多格萨尔艺人中,多数艺人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能说唱格萨尔的原因几乎都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有的艺人在年青时做了一两次稀奇古怪的梦或是大病一场,在梦醒或病痊愈时就能滔滔不绝地讲《格萨尔》或是说唱《格萨尔》,人们称其为神授,即天神传授的意思。而在德钦境内的《格萨尔》说唱艺人也一样,都没有人能说出自己是从哪个上师那儿学来的,因此也就认定是神授式的。
四、《格萨尔》说唱的形式和艺人的服装
(一)说唱形式
《格萨尔》说唱形式大体可以分为焚香说唱、指画说唱、托帽说唱和走唱四种。
1.焚香说唱,即说唱前先设一香案,案上放着传说是格萨尔曾用过的遗物,如刀、矛、弓、箭、珠牡及岭国13位战将的唐卡画,然后演员头戴方形帽,身穿藏袍走到台前点燃灯火,对画像祝祷。完毕,脱下手腕上的佛珠盘坐于案下原先已摆好的圆垫子上,双目微闭,两手合十地诵一段经文。一会儿,只见表演者全身抖动,摇头晃脑一阵之后,突然静默下来,将自己头上的四方帽摘下来放到画像前开始说唱故事的正文。这种表演形式多在建国前采用,现在已很少见到。
2.指画说唱,即将画有格萨尔故事的唐卡悬于村中某一树枝上或竹杆上,表演者用手或木棍指着画逐幅说唱。
3.托帽说唱。表演时,艺人将四方帽托在手上,先叙述帽子的来历,接着又把帽子时而比喻成一座金山,时而又将帽子说成是一座寺院等可随意编唱,其目的主要是吸引观众。对帽子赞颂完之后,可把帽子戴在头上,也可以将它放于一旁,然后才正式一手捻着佛珠,一手托腮边说边唱。
4.走唱。说唱结合并加上一定舞蹈动作为基本特征的走唱曲种主要有哩咯、弦子说唱等。哩咯一般由一男性说唱。表演时,艺人手持木棍,怀端木碗,肩披山羊皮制作的面具,先说几句吉祥话,接着说唱正文。弦子说唱最初为爷爷和孙女的二人表演。出场时,爷爷身穿藏袍,头戴金边帽手拉弦子,孙女衣着藏族少女盛装,随着弦子音乐过门,以问答形式边说边唱边舞。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人、四人或多人表演形式并在后台加进了其他乐器伴奏。除以上表演形式之外,还有一种较为独特的表演,就是将说、唱、跳三技融为一身的表演。说唱时,艺人除穿戴上述服饰外,手中还握有一把长剑,边说边唱边跳,其面部表情和舞姿动作随所唱内容的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