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生杨旭:不需要感谢,只需要理解.docVIP

急救医生杨旭:不需要感谢,只需要理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急救医生杨旭:不需要感谢,只需要理解.doc

急救医生杨旭:不需要感谢,只需要理解   “你尽力了吗?”病人母亲时隔5年的这句带着愠怒的逼问,至今仍让120急救医生杨旭先生难以释怀。   在他面前的这具年轻的躯体,送来时就已开始僵硬,在医学上已没多少抢救意义,但他已经进行了两个小时。在不算炎热的清晨,他已经几乎跪在地上,衣服被汗水浸透。此前,他刚刚度过了一整个夜班的不眠不休。   终于,病人母亲的这句质问,让他的体力和精神都超出了负荷。他停了手,告诉家属“对不起,我们已经没有办法抢救了,还是送急症室吧”。   抵达医院的急诊科之后,急诊科医生看了一眼,不耐烦地甩了一句话:“(人都这样了)你送我这来干什么?”刚刚还不依不饶的病人家属听到这句话立刻安静下来,带着病人回家,只剩下杨旭和担架工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在北京6282公里长的街道上,运营高峰期同时有100多辆120急救车在路上奔跑。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呼吸心跳骤停后,脑细胞会在4分钟之后开始不可逆的死亡;而重度创伤,现场抢救的“白金时间”只有10分钟。急救医生夹在医院和病人之间,他们必须在做出专业判断的同时,直接应对每一位病人家属的愤怒、痛苦、质疑。   “在院前急救当中,我们的车组人员是弱势群体。”30多岁的杨旭头发已经有些花白,“(病人去医院)医院是主导的,他就是弱势,但是往往在家里头,他是主导,在家里面,可能(我们)就两个人,可能(病人家属)围着10个人,甚至更多,你就是弱势群体。”   杨旭工作了15年。在这段时间里,北京的人口几乎暴涨了一倍,城市扩张,拥堵的车流,复杂的车道,不断变化的街景,为院前急救带来了更多的变数。   医患关系的摩擦常常起始于急救车的迟到。理想的状况是:120接到患者的电话,做出基本的病情记录和地点判断之后,2分钟之内转接到最近的急救中心,急救车车组按下出车的标识,急救车出动,与患者或者家属进行进一步联系,最终抵达患者的位置,开始抢救。   但现实往往不这么单纯,尽管街道已经尽可能地拓宽,但是急救车仍必须和更多的车流竞争,应急车道――作为发达国家的常见措施,在中国却往往“水土不服”。《道路交通安全法》尽管规定了应对急救车要及时避让,但是在中国这样的观念仍未深入人心,更何况在上下班高峰期,即使有心避让,也要面临违章的风险。   城市拆迁造成的复杂路况也为他们造成阻碍。杨旭某一次半夜出车,中途跟患者突然失去了联系。他们找到了某个胡同,已被拆了一半,而患者所说的门牌号不知所终。在零下15度的冬夜,他和司机一边在寒风里哆嗦,一边跺着脚想办法。在狭窄胡同里绕了3个小时后,他们终于拦截到了一个上早班的人,确定患者位置时,已是凌晨4点。   另外一个问题是急救车的紧张。人们越来越明白120的便利性,腹泻、流鼻血、头晕、例假过多,都会打120求助。这些并不是很急迫的健康问题,按规定120同样会安排出车,结果就是急救资源的供不应求进一步加剧。120平均每天接电话近5000次,派出急救车辆千余次,而危重症抢救病例仅占20-30%。杨旭最忙的时候跟同事曾一周7天、一天出车十二三次,也难弥补这个缺口。而救护车一旦未能及时赶到,部分病人家属的焦急便会转为愤怒。   有一个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数据是,有八成的急救医生挨过患者家属打。但是杨旭说:“没那么夸张。”“最多就是揪个领子。”“见了面二话不说,咣的一拳,这样的例子现在已经很少了。”另一位急救医生李贝说,打人的有几例,大都是喝醉了或者斗殴。但两位医生都表示,在他们的行医经历里,挨骂甚至轻微的身体冲突是家常便饭。   尤其当事发不幸之后,部分患者家属由于对亲人的感情,对现实无法接受,往往会选择急救医生作为自己情绪的发泄口。杨旭的同事曾经抢救过某位肺癌晚期的老太太,尽了最大努力,老太太最终还是去世了。老太太的儿子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你给我救,你必须给我救活,你救不活,你今儿就别出这门儿”。然后回了厨房,拿了把菜刀,就站在医生跟前。   但比起挨骂来,对他们专业性的质疑更让他们心凉。急救医生不在医院上班,在许多人心中,他们就不属于医生,纵然他们跟医生拥有同样的学历和职称。患者家属对较为年轻的院前医生,多习惯以更挑剔的眼光去对待。院前急救甚至会被一部分家属认为耽误了送“正规”急症室的时间。一位因得抑郁症而自缢的老太太,家属是一名急诊科的护士,甚至指着120派来的医生说:“你们是专业人士吗?”   “很多人把我们当成‘大白出租车’。”杨旭说,“只负责把这病人从家里给我送到医院,完事儿。”这辆车的目的地,也会成为争议:急救医生考虑的是急救时间、病房容积率、医院是否有专业科室。家属更希望送到有名气、有医保或者有熟人的医院。   面对种种质疑,大多数医生都练出了一身应付的本事。在杨旭看来,对于急救医生而言,弥合医患裂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