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时代的高级技师.doc
新时代的高级技师
卫建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厂首钢机电机械制造高级工程师,数控车工高级技师。先后被评为“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2012年。荣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数控车工首席技师”称号。
在困难中激发潜能
卫建平1984年从首钢技校毕业来到首钢,从学徒工做起,干过钳工、车工、铣工……直至成为数控机加工行业的专家。回忆起自己的经历,他说:“困难,是个好东西,它对于成长是那么珍贵,我真的由衷地感谢它,是它激发了我的勇气、力量和潜能。”说这话时,卫建平脸色凝重。
1989年,首钢机械厂要加工一件形状比较复杂的工件,工艺做好了,却没人能把它加工出来。厂里请来技术最高的“老八级”车工,苦干了六天,工件还是废了。看着老师傅放下工件、沉默不语离开的背影,卫建平的心被深深刺痛了。
“咱厂新进了台数控车床,用它鼓捣鼓捣,没准儿能成。”身边的同事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调起了卫建平的胃口。他利用自己在学校学的计算机知识,一边对照手册,一边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编写程序。当时的计算机模块内存很小,只能编5000个字符输一次,就是用这种“笨”办法,卫建平熬了三天三夜,终于编出了加工程序,一试,成了!
抚摸着自己第一次用数控机床干出来的活儿,卫建平高兴得像抱着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老八级”没解决的事,卫建平解决了――消息不径而走。于是,厂领导决定把当时厂里惟一的一台数控机床交给卫建平使用。就这样,卫建平成了首钢第一代数控机床操作工。
在坚持中创造奇迹
原先的机加工靠摇摇把,功效低,劳动强度大,质量也千差万别;用数控机床,是编好程序后把数据输进去,做出的工件都是一个标准,一个模样,分毫不差。卫建平产生了从来没有过的危机感,要学、要补课,他一头钻进了电脑编程的世界。
1989年,卫建平考上了北京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四年后拿到了大学本科毕业证。这期间,他拿出仅有的―万多元积蓄,买了一台当时最先进的386计算机,每天痴迷在计算机前。
1999年,冶金局为解决一台从德国引进的设备核心部件的国产化难题,组织全国力量集体攻关,把其中研制结晶器铜板的任务交给了首钢。
接到图纸一看,卫建平惊呼道:“天呐,见过复杂的活儿,可没见到过如此复杂的活儿。”别的不说,单就那个直径9毫米、深达640毫米的深孔,就让人不知从何下手。他佩服德国人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这样稀奇古怪的结构,真不知他们是怎么做出来的!
为了攻关,厂里派他到一家德国公司学习。他瞪圆了一双眼睛使劲看,明亮的走廊、洁净的办公室、漂亮的女秘书……你都可以尽情地看,可是,精密加工车间不准你靠近一步!
陪他参观的人叫罗斯,四十多岁,高高的个子,一脸日耳曼人的高傲:“你看到门外摆放的那件结晶器铜板了吗?那是我们加工的第一件产品,是不合格的废品,摆在那里是告诫大家,干出这件产品是有难度的。”言外之意,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还是交给我们干吧。
“我就不信中国人干不出高精尖的工件!”卫建平先做了个蜡模,然后反复测量、计算,再在电脑上模拟试验。这涉及了力学、金属学、机械加工技术等多方面知识。进入实操,他通过三台数控机床的协同作业,一次成功!德国监工笑了,夸奖卫建平说:“你可以当专家了。”
这个项目获得国家“九五”重大装备科技成果一等奖,这让卫建平在数控机加工领域一举成名。
在创新中聚沙成塔
2009年,“机械厂数控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室”被北京市总工会和科委命名为“卫建平工作室”,成为北京市机械制造行业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创新型工作室。
工作室的成立带来了企业数字化、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更带来了劳动效率的成倍提高。卫建平以工作室为平台,带领同事把实现高速切削、大切深、大进给切削作为探索转变生产方式的突破口,围绕技术创新和高效加工进行科研攻关。
2009年底,机械厂三分厂加工一个端面位置的斜孔,由于材质特殊,卫建平反复对比,特地选用了进口的整体硬质合金铣刀。编好了工艺路线,下达了合理的切削参数。厂领导也很支持,把一台德国进口的卧式加工中心作为这个特殊工件加工的首选设备。卫建平心里盘算,两个班肯定能按时交工。可是,两个班下来,工人师傅们一个个垂头丧气,耷拉着脑袋。车床旁,是毁坏的四把铣刀和一堆失败的零件。
“难道工艺环节出错了?”卫建平检查图纸工艺、模拟程序、查看装卡定位方法,反反复复检查了三遍,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实在找不到工艺原因,卫建平只得让工人重新操作,他在一旁看着。准备工作一切顺利,开始加工,工人将设定好的转速每分钟2000转一下子降低到了200转。“停!为什么降转速?”卫建平质问道。
“太高了,师傅那辈儿也没听说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