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我们谈论早教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等3则.doc
当我们谈论早教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等3则
迈克·内格尔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儿童发展问题专家之一,但他显然并不擅长推销自己。他于2012年初出版的新书有个相当平庸的名字:《生命之始:大脑、早期发育和学习》(In The Beginning;The brain,earl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如果放在腰封派高手那里,呈现在眼前的或许会是《早教如何毁了你的孩子》《扔掉iPad》。然而,这种差异正是现代育儿的怪异之处——真正的专家总是小心谨慎。因为知识让他们更了解自己所未知的,而趁机牟利的商人和半瓶子晃荡的二道贩子却不放弃一切吸引人注意力的机会。向大众贩卖他们虚伪的权威,因为这权威可以为他们带来滚滚而来的声名与利益。
在这本200多页的小书中,内格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过去30年脑科学领域的进展以及这些研究结果给儿童发展学科带来的挑战与新知。但他的学术训练令他不会刻意强调一些更能吸引公众眼球的实例,而将其放在整整三章略显枯燥乏味的基础背景知识介绍之后。只有在通读全书后,你才会发现他的良苦用心——大脑是一个复杂结构,而学习不仅是结果,也是过程。如果忽略这种复杂性而只取一隅,便会在不自觉间掉入陷阱。
事实上,内格尔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众多人体试验结果显示,除非是生活在极度与外界隔绝、极度贫困家庭中的孩子,日常与家人的互动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已经足以促成儿童健康、全面的身心发展。智商、情商、社交能力和运动能力根本上相辅相成,互为基础,不可分割。在过分强调针对某一特定大脑区域的强化刺激的时候。反而可能导致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儿科学及神经科学教授彼得·胡滕洛赫尔所定义的“神经挤迫”现象,即大部分尚未分化、对于青春期和成年期的创造力意义重大的大脑功能区域在儿童期因为其他区域的侵占而萎缩——在起跑线上超前了几步。却要在整个人生之路上付出代价。
内格尔还警告说,大量益智玩具、教育类软件和游戏容易让孩子们养成静坐不动、被动接受信息的学习习惯,但事实上,人类的学习极其依赖各种感觉与周围环境。与大自然的丰富多样、瞬息万变相比,看似五彩斑斓的塑料玩具和功能炫目的软件实际上提供的功能相当有限,孩子很快就能穷尽并感到厌倦。而大脑对于不同外界刺激又有其长短不一的窗口期。要求孩子长时间接受某一种刺激,反而会将其与负面情绪相联系,从而导致此后潜意识中对该种“学习方式”的反感。大量研究显示,大脑中负责逻辑思维、数据和事实记忆的区域。其发育时间可一直延续到30岁之后,而且越到成年阶段效率越高,但与情绪和社交能力相关的区域却以儿童期最为关键。事实上,近10年中的众多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在儿时有机会多跑多动、多发呆、多做白日梦、多在自然环境中随意玩耍的孩子,在青春期的另一个大脑发育关键期中,如果有机会身处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反而会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爆发式学习能力。
当然,内格尔的书不过是一家之言。
(《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12月18日鲁伊/文)
培养正常儿童比培养神童更可贵
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七成被调查的广东“80后”父母想把孩子培养成超常儿童,甚至是神童,仅三成家长希望孩子正常发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可谓是费尽心思。不过教育专家指出,九成以上的儿童智力都属于正常水平,过度早教已经导致厌学情绪呈现出低龄化,孩子早期教育应该“回归童年”。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个3岁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是幼儿园老师教的。这位母亲一纸诉状将幼儿园告上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此前孩子能把“O”说成是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自从认识了26个字母,这种想象能力就丧失了,结果法庭判决这位母亲胜诉。毫无疑问,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中国,家长的官司一定会输掉,并且很多中国父母都会站在幼儿园这边。
家长们期待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回答千差万别,不过中国的许多父母都有“神童”情结,他们对有关“神童”的新闻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神童”之类的书籍甫一上市,他们就最先购买,学以致用;也是他们,捧热了一些“神童”培训班,送他们的孩子去实验,乐此不疲。调查表明,我国学生的厌学情绪呈现出低龄化现象,厌学率出现年年增高的态势。这些厌学者中大部分都有着过早接受知识教育的经历,过早受到过“小学化”的灌输式教育。中国父母在幼儿教育方面更多的是要求孩子做父母喜欢的事情,而不是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世界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也没有故意伤害自己孩子的父母,但爱的方式不同,因此爱的结果也不同。我们有不少孩子越来越不像孩子,越来越体味不到童年的美好滋味,感觉不到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很大的原因是一些父母宁可要异常的“神童”,也不要正常的儿童,一味地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