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秸秆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pdfVIP

不同秸秆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科学 2015,48(7):1361-1369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5.07.11 不同秸秆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及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2 1,2 1 1 1 李 明 ,李忠佩 ,刘 明 ,江春玉 ,吴 萌 1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 ;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转化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为土壤改 良和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水稻和玉米秸秆300℃、400℃和500℃裂解得到的生物炭为添 加材料,以发育于第四纪的红壤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 135 d 室内培育试验,研究秸秆生物炭添加对红壤性 水稻土 pH、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影响,及其对磷脂脂肪酸(PLFA)表征的微生物 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共设7 个处理:对照(CK)、添加水稻秸秆炭300℃(RB300)、400℃(RB400)、500℃(RB500) 和添加玉米秸秆炭300℃(CB300)、400℃(CB400)、500℃(CB500)。【结果】物料类型和制备温度因素显著影响 裂解得到生物炭材料的养分含量和化学性质。培育试验表明,两种秸秆生物炭的添加,平均提高土壤 pH 值 0.16 个单位;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水平,分别比对照增加26.1%、20.6%和281.8%。水稻秸秆炭对土壤速效钾 水平促进作用较大,而玉米秸秆炭则主要增加速效磷含量。低温裂解秸秆炭(300℃)的添加,并没有显著影响土 壤碱解氮和无机氮含量;而添加 RB500 和 CB500 处理的碱解氮分别比对照低 10.4%和 8.1%,硝态氮含量分别比对 照高 63.6%和 100.7%(P <0.05)。添加生物炭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磷脂脂肪酸总量平均比对照增加 63.4%和 47.5%,但添加 300℃秸秆炭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两种秸秆炭的输入均可以增加革兰氏阴性细菌(G-)、革兰 氏阳性细菌(G+)、放线菌和真菌的含量,且不同制备温度处理间的差异表现为300℃<400℃<500℃。主成分分 析表明,水稻秸秆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较玉米秸秆炭更为显著;不同温度水稻秸秆炭间,群落结构差 异明显,而不同温度玉米秸秆炭间没有区分开来。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可以通过改变土壤性质, 间接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土壤速效磷、有机碳和速效钾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显著相关。【结论】水 稻和玉米秸秆炭均可以改良红壤性水稻土的酸度,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水平;两种秸秆炭的添加均改变 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以水稻秸秆炭的影响更为明显。 关键词:秸秆生物炭;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碳;磷脂脂肪酸;典范对应分析 Effects of Different Straw Biochar on Nutrient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of a Red Paddy Soil 1,2 1,2 1 1 1 LI Ming , LI Zhong-pei , LIU Ming , JIANG Chun-yu , WU Meng 1 ( State Key Laborat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blybd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