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想的探源与寻径.doc
我国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想的探源与寻径
摘 要: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是指以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利用教育界和产业界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通过产学互动、校企结合的形式,把教育与科研、行业生产等活动和资源有效地整合的办学行为。其思想由来已久,根据时代背景以及办学模式的发展程度,大体上可以分为萌芽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民国时期)、形成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转型阶段(改革开放后)、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想;探源;寻径
作者简介:乔飞飞(1987-),女,河南新乡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刘晓(1982-),男,山东淄博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教育学)青年基金项目“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长效机制研究”(编号:CJA120156),主持人:刘晓。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58(2015)04-0067-04
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是指以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利用教育界和产业界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通过产学互动、校企结合的形式,把教育与科研、行业生产等活动和资源有效地整合的办学行为。它有助于发挥区域内职业院校作为先导对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其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想由来已久,其实践也随时代背景的不同呈现各自差异。据此,本文拟对近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想进行溯源,梳理发展脉络,以期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改革提供其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思考。
一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土崩瓦解,以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发展模式也开始逐渐向工业化转变。而反映在教育方面,则是由教育与生产相分离逐渐走向相互融合。自此以后,我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随着19世纪60年代发展军事工业的洋务运动逐步显露端倪,并先后出现了三次近代工业化发展浪潮。第一次是在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以清政府部分官员、私营企业家为主导、以发展民用工业为重心的洋务活动以及部分民办企业;第二次是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以民营企业家为主导、以发展轻工业为重心的民族工业;第三次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府强力介入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浪潮。[1]引发这三次工业化浪潮的主体虽然不同,但近代工业的发展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的趋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长期存在的以师徒传承为代表的民间学徒制自然已经无法满足机器工业生产的需要,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来满足生产需求。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多数是为企业工厂培养技术工人。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近代职业教育产生最本初的动力所在,我国职业教育的产生背景显现了职业教育本身所蕴含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想的萌芽。
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发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发展了一批军事重工业和民用工业,这些工业的发展势必需要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他们开办了为培养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的工业技术学堂,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出现职业学校,但工业技术学堂具有一定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性质,其中最为典型的是1866年附设在马尾造船厂的福建船政学堂,这种学堂是为了洋务派所开办的工厂而设立有针对性的学堂,并在1868年8月设立了“艺圃”,或称“艺徒学堂”,招收十五至十八岁的青年工人,随洋匠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三年,半工半读性质。[2]这种性质的学校虽然多附属于工厂企业,但是此类学校的办学模式本身体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
民国初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推动和发展,南京临时政府出台了一些法令法规对工商事业进行保护,而当时世界的局势处于“一战”的紧张状态,列强对我国政治和经济发展无暇顾及,因此,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史上较为短暂的异常活跃期,兴起了一股实业投资的热潮。而中国动荡混乱的政治环境以及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加之以四书五经为内容、“学而优则仕”为主线的科举制度废除之后,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也进行了大调整,进入了一个相对自由、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一心只读圣贤书”、坐而论道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且当时世界实用主义思潮也在悄然影响我国教育的发展,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