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学前儿童德育问题再谈洛克德育思想.docVIP

从我国学前儿童德育问题再谈洛克德育思想.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我国学前儿童德育问题再谈洛克德育思想.doc

从我国学前儿童德育问题再谈洛克德育思想   【摘 要】洛克倡导教育对人的作用,提出了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等全面的教育,其中他非常重视德育。洛克主张尽早对儿童进行德育,在实践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学前儿童德行培养的内容包括羞耻心、是非观、礼仪以及分享行为的养成等方面。教育者应采用榜样、说服、奖励以及惩罚等方法施教。在当今转型社会中,学前儿童德育受忽视的情况下,洛克的德育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 键 词】学前儿童;德行培养;洛克;德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033-03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思想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于1936年被商务印书馆列入“汉译世界名著”,经多次出版、再版,对教育界影响颇大。该著作曾被《湖南日报》(1984)评价说,它是一本“饱含哲理又写得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的教育学”。除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以外,他对教育力量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责任和早期教育的论述等等,今天对学前儿童德育仍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今我国学前儿童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尤其表现在儿童教育中的德育方面。   1. 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我国自古有“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再加上受上一辈饱受饥饿之苦父母的影响,现在的家长格外关注儿童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父母努力工作就是为给孩子一个“吃的讲营养、穿的讲漂亮,玩的讲高档,用的讲排场”的“理想生活方式”。然而,不少儿童在吃饱穿暖的同时,也养成了爱慕虚荣、攀比炫耀、骄横任性、缺乏同情心等不良习气。这样,儿童身体虽得到了很好的养护,但心理却在不健康的发展。   2. 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如今很多学前儿童上小学要面临“幼升小”的入学考试,考查其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标准往往是“会多少首唐诗”、“能认识多少汉字”、“能算几个算术题”等等。家长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小学,早早地将其送到各种特长班、补习班。厦门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无论是独生子女或非独生子女,父母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习成绩,选此项的父母分别占36.74%和48.48%,道德品行则被排在了最后。学前儿童常常会遇到道德两难问题,但由于父母忙于顾及他们的学习成绩,对于其在道德品行上遇到的问题则不闻不问,最终造成其道德认识的不足。   3. 重道德规则灌输轻道德行为培养。在我国幼儿园德育教育中,更多的强调他律。教师给儿童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则,并要求其熟记于心。儿童常常对规则倒背如流,知道要爱护公物、节约用水,但对倒在地上的椅子,流水的龙头却熟视无睹;他们知道打扰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却总在公共场所大吵大闹。   二、对学前儿童“德行培养”的理解   在古代文献中,“德行”是两个概念,为德与行的合一。所谓“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以为德,施之为行。”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点,学前儿童的德行发展处于前习俗水平。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心理不成熟、主客体不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学前儿童常常以是否符合自身的需求为标准来认识和判断,而不是完全按照成人的道德内化方式进行。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博士认为,学前儿童获得道德认识其中一个条件是其要与外部道德主体(父母、教师、同伴、其他的重要他人、群体、社会)发生相互作用。这个相互作用即指实践道德行为。我国学前儿童德育问题,恰恰反映我们对学前儿童道德实践培养的忽视,而洛克的德育思想却反映了其对儿童德行培养的重视。   三、洛克德育思想中学前儿童德行培养的内容   洛克从经验论的观点出发否定天赋道德的原则,认为道德是儿童从小接受教育的结果。他不仅提出应该尽早对儿童进行德育,而且在德育培养中要伴随行为的产生。   1. 培养学前儿童具有羞耻心。当儿童犯错误并有所认识时,常要求“保密”,“不要告诉妈妈”这是儿童有羞耻心的表现。学前儿童有了羞耻心,就不会撒谎、捣乱、欺侮同伴,就有了对于卑鄙可耻的事物的抗毒剂,就比较容易矫正和预防不良的行为品德。洛克认为,羞耻心是使得儿童遵守秩序的真正约束。然而,学前儿童的羞耻心并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逐步由外部“刺激”向内部“自发”的道路产生。为了更深刻地使学前儿童感到屈辱的可羞,当其受到别人羞辱的时候,应该伴随可厌恶的事物――如冷淡、厌恶,甚至唾弃,让学前儿童明白如果有人因为行为不好,被人看不起,或是不爱护自己的名誉,他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别人的冷淡和轻视。   2. 培养学前儿童懂礼仪。懂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良好的礼仪主要表现在尊重别人、懂礼节、讲礼貌、有风度。洛克提出,礼仪就是在与人交往时,使双方都感到舒畅,使双方都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