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檗内生放线菌H21的鉴定及抑菌活性成分分析.pdfVIP

小檗内生放线菌H21的鉴定及抑菌活性成分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科学 2015,48(6):1095-1102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5.06.06 小檗内生放线菌H21的鉴定及抑菌活性成分分析 魏少鹏,国 政,姬志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 摘要:【目的】从药用植物小檗( Berberis thunbergii )中筛选抗菌活性内生放线菌,对活性菌株的分类地 位及抑菌活性进行研究,分离并鉴定候选菌株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其抑菌活性,为农用杀菌剂的创制 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从小檗叶片分离内生放线菌,16S rDNA 法进行菌株鉴定;采用管碟法测定 发酵液对烟草青枯病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 )等7 种供试菌的抗细菌活性,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 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等 7 种植物致病菌的抗真菌活性;依次采用大孔树脂吸附、硅胶柱 层析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技术分离纯化活性组分;采用核磁共振波谱(NMR)和质谱(MS)技术对分离 到的活性成分进行结构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化合物对烟草青枯病菌等 7 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抑制 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抗菌活性。【结果】分离到一株活性菌株H21,该菌株 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链霉菌(Streptomyces sp.);除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外,H21 菌株发酵液对烟草青枯病菌、猕猴桃溃疡病菌(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大肠埃希氏菌 ( Escherichia coli )等多种病原细菌有明显的抑菌活性;H21 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菌丝生 长作用,对其他供试病原真菌无明显的抑菌活性;从H21菌株发酵液中分离鉴定了3 个化合物,分别为 N-乙酰基 -2-(4-羟苯基)乙胺、环-(L-亮氨酸-L-精氨酸)和二硫吡咯类抗生素—全霉素;全霉素为广谱抗生素,其对烟草 青枯病菌、猕猴桃溃疡病菌、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分别为 0.156、0.313、0.078、0.313、0.156 和 0.313 µg·mL-1;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菌中浓 度(IC -1 50 )分别为13.56和7.89 µg·mL 。【结论】小檗内生菌放线菌H21 可能是一种新的全霉素产生菌,其对植物 致病细菌烟草青枯病菌和猕猴桃溃疡病菌有抗菌活性,全霉素对于开发针对致病细菌的农用杀菌剂具有重要的参 考价值。 关键词:小檗;内生放线菌;全霉素;抑菌活性 Identification and Antimicrobial Ingredients of an Endophytic Actinomycete Strain H21 from Berberis thunbergii WEI Shao-peng, GUO Zheng, JI Zhi-qin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Shaanxi) Abstract: 【Objective 】The objectives of

文档评论(0)

lyxb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