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农业科研事业中闪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青春在农业科研事业中闪光.doc

让青春在农业科研事业中闪光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句凝缩了宁静致远的诗词,可以说是河南丰黎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黎种业)育种专家王怀苹的真实写照。作为育种专家,王怀苹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务实低调的工作作风。这在浮躁之风弥漫的当今社会,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对他的采访,感受最深的不是他培育了多少农作物品种,也不是他为公司付出了多少汗水,而是他身上那种从容不迫、不卑不亢的气质,那种不放弃、勇追求,沉着应对的进取精神。   4月21日,丰黎种业行政办公楼前阳光和煦,遍地洒金,记者对既是育种专家又是分管丰黎种业科研、经营的副总经理王怀苹进行了专访。   家庭影响:走向农业科研的缘起   1975年出生在河南省浚县钜桥镇老鸦章村的王怀苹,和众多农村学子一样,清贫、勤奋、上进、执着,是他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关键词,走出农村的梦想使他在学习上的动力更为强烈。他顺利考进当地著名高中――浚县第一高级中学,同样也是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他又轻松拿到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的前身)的“通行证”。   “其实,我的第一志愿是信息管理,并且在信息管理系学习了两个多月,后来在父亲的影响下,调整到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父亲是浚县种子公司(丰黎种业的前身)三位元老之一,他热爱农业,喜欢育种和技术推广,虽然说穷其一生也没有被审定通过一个品种,但他却是引导我对农业科研发生兴趣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向我传授育种经验的第一个老师。”谈到大学专业的调整,王怀苹还是抑制不住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当然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感恩!   1998年大学毕业后,王怀苹进入丰黎种业工作,跟着刘广华老师学习育种。“1998年10月,我和刘老师被公司派到海南参加玉米育种研究,一干就是4个多月。在那段时间,我感到学校所学的东西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于是又购买育种方面的书籍学习。由于是第一次去海南参加育种研究,心无旁骛,一心学习育种技术,至今我还能回忆起当年育种时每棵玉米的生长位置。”   多岗锻炼:成就坚韧和图强精神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从海南回来的王怀苹没有直接去搞科研育种。回到公司后,他成了“万金油”,哪个岗位需要人,他就去哪里,1999~2000年,他先后在生产部、经营科、繁育科、繁检科等科室工作,去车站接货、晾晒种子、加工种子、种子包衣,很多杂活他都干过,用“居无定所”来形容当时的工作很形象。   “2000年春节过后,丰黎种业将繁育科工作进行分工,刘广华老师负责玉米育种,我负责小麦育种。刘老师是老科研专家,而我则是面对一个新的领域。因此,我就到河南省主要科研院所去学习,同时向浚县农场的董本波、鹤壁市农科所的苌收伟、安阳市农科院的郭瑞林、开封市农科院的朱衣成、河南农业大学的张清海和中国农科院的刘秉华等专家学习。此外,我还到全国的育种科研单位、企业观摩学习并交流育种经验,进行品系的异地互相鉴定,搭建一个品种展示交流的大舞台,彼此间加强信息沟通。”谈到当年北上南下的全国交流学习,王怀苹依然兴奋,“就是通过一点点积累,抱着对品种资源‘拿来主义’的态度,先引进资源,再慢慢了解资源的特征特性,进而运用于做杂交亲本,我开始了自己的小麦育种之路。”常年的奔波并没让他感觉工作艰苦,反而使他对育种工作更加执着。   当谈到搞育种应该有科研仪器时,王怀苹苦笑着说:“刚开始连仅有的等臂天平和容重仪都是从分公司借的,小麦收获后的打麦机是向农民借的。播种时为了控制播量,我们专门借了村里最好的木耧,并请了最有经验的摇耧师傅。8个人拉着木耧在摇耧师傅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播种,以求播种均匀。后来又借了董本波老师的机播耧。这就是我们当时的科研条件,可是当时大家基本上都是这样,这就看谁的毅力和韧性强了。”回想起那段清苦岁月,王怀苹显得很平静。因为对他而言,最初的清苦不仅让他更加充实,而且使他的农业科研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6年,王怀苹开始兼任公司副总经理,分管经营和科研工作。2006年春天到2012年,每当进入育种的关键时期,只要不出差,早上5点他就带点简易食品骑车赶到4公里外的小麦试验田育种,干到上午9点回公司处理其他工作。下午继续到麦田,经常工作到天黑。“育种工作往往是一个自我肯定和否定的过程。看到那些表现突出的品系,我很振奋;可是一段时间之后,这个品系抗病或抗倒能力差的弱点暴露了,这个时候的心情又是那么沮丧。虽说是小麦品系,可我感觉那像自己的孩子,尽管有时有些缺点,我还是想通过基因改进或栽培技术手段弥补它的不足,如果还不行,只有忍痛割爱了,那时的心情无异于放弃了自己付诸心血的孩子。所以,作为一个育种人,取舍往往是很难的,而只有这样不断弥补不足和取舍,那些表现持续稳定、优异的品种才会脱颖而出。只不过这个时间有点漫长。有的育种者辛苦一生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