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应该见“我”.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习作应该见“我”.doc

习作应该见“我”   【摘 要】当下的学生习作,依然呈现虚假、空洞的生存状态,习作的背后,掩藏着一个个真实的“我”。习作,应该成为学生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从学生生活的追寻与积累、对学生的肯定与激励、习作评价的开放与链接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见“我”。   【关键词】学生习作 设计 顺应 引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习作,一再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虚假、空洞的习作,依然充斥我们视野的每个角落。   1.虚假的习作。时至冬日,仍有学生在写《美丽的春天》,如果是怀着回忆的心情去写,肯定是“大家”之笔了。可惜的是,习作之中不带任何感情,全是把曾经写过的内容拿来凑数,应付而已。春天依然美丽,可是,心情不再美丽。此时的“我”,完全不在。   2.空洞的习作。这样的习作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是最常见的。反复写一些经常发生在生活中的事,却怎么也写不出新意和细节。比如《快乐的星期天》、《春游》,一读题目,便可知晓其中的内容。此时的“我”,对于之前文中的那些“我”而言,没有一丝变化。   3.故意的习作。为了写作而写作,不光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习作教学,现在似乎开始盛行于一些教学观摩甚至大赛的现场,比如《记一次比赛》,教师带着一班五年级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场地乃至流程限定体验“3米慢走”的过程,然后写一篇文章。不可思议的是,教师为了体现充分细致的指导,竟然像吃沾了泥的萝卜一样,带着学生“擦”一段“吃”一段,真是令人味同嚼蜡。此时的“我”,完全被绑架,没有自由。   4.包装的习作。这是乍看上去不错的习作,可是读完你会觉得了无生趣,既没有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没有对某人、某事的看法,有的都是堆砌的辞藻、夹杂的妙语。试想,这样的习作表面看上去再精彩,它能让你怦然心动吗?此时的“我”不在也罢,因为“我”已经不再是“我”。   一直以来,我们的写作理念都是偏于中庸的,教会学生写一篇四平八稳、有模有样的文章仿佛成了教学的全部意义,从没有更深层次地去考量习作对于学生的意义,那么学生当然也无法从习作中寻找到自己,寻找到那个独一无二的“我”。   一、设计个性的“读”   温儒敏先生直言:“多读比多写更能提高写作能力。”那么,怎样的“读”应该是我们所推崇的呢?厚积薄发,语文教师都懂,可是策略在哪、收效如何呢?钱理群先生曾直截了当地指出语文教学首先要直面儿童,这样才能挖掘提升儿童内在的生命体验与美好情思。我们为学生设计的读是否可以有“我”呢?   笔者的实践证明,以大量阅读为中心带动的写作,才可能使习作成为学生阅读、思考和交流生活的文字盛宴。因而弥补学生的知识空白,滋养学生的文字积淀,便成了学生习作的有力序曲。   每天中午时段,我们班都是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按照学号的顺序上讲台积累文字,刚开始的想法就是能积累几句就积累几句。直到有一天,班里的一位男生悄悄地跟我说:“吴老师,您给我们的音乐太舒缓了,下次我想来介绍高尔基的《海燕》,配舒缓的音乐不大合适。你能不能帮我重找一首?”   几天后,在那位男生介绍前,我先和全班同学说了一遍他前几天的请求,于是还没等他上台,同学们就为他的这份主动的意识投去了赞赏的目光,等他激情昂扬地朗诵完《海燕》时,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提倡学生进行这样的积累,不是一般意义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外围式海量阅读,而是直面并容纳学生的有“我”阅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会相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意会相通,课文与课外书之间的解读会相通,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衔接也一定会相通。抽出每天在校的一小段时间,给学生配上一段轻音乐,让他们自信地站在讲台上朗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文字。学生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一一涉猎。当学生积累着这诗般的语言,感受着这般诗的情怀时,无论是晓风残月的清丽,还是大江东去的豪放,都一一印入了他们童真的记忆里。   这样的积累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纯粹的快乐。当学生能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将语言、知识、情感、思想积累起来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时,他们是畅快淋漓的。势必,他们在写作之前就拥有了喷涌而出的创作冲动。只有丰富的积累与“我”的生活、情感、思想链接,学生才可能有“我”,学生的“我”才可能有喷涌而出的创作冲动。   二、顺应真实的“写”   真实的习作,应该以儿童生命的发展和完善为本。处于创造力发展初期的儿童,如若遭遇简单粗暴的评判,很容易产生不良的自我评价,而抑制了习作的良好状态。很多爱好写作的人,包括我本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写作的全部意义只在于一次成功的体验。写作的全部意义在于唤醒懵懂的心灵。   用这样顺应真实的心态阅读学生的作品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的习惯,以最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