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矛盾修辞法解读鲁迅的《野草》.docVIP

以矛盾修辞法解读鲁迅的《野草》.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矛盾修辞法解读鲁迅的《野草》.doc

以矛盾修辞法解读鲁迅的《野草》   摘 要:《野草》是鲁迅在波德莱尔的影响下写成的,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在修辞学方面相似的是,鲁迅在《野草》中大量地运用了矛盾修辞的写作方法。可以说,矛盾修辞法是一把阅读《野草》的金钥匙。在《野草》中,传统意象的美与现代的“恶”之美形成参差对照,互相渗透,构成一种充满悖论而又和谐的境界,开拓了中国新诗历史上新的美学原则。   关键词:矛盾修辞 鲁迅 野草 波德莱尔   自鲁迅的散文诗《野草》问世以来,很多人读不懂它。上世纪20年代末,太阳社的作家钱杏邨就曾批评《野草》“没有现代的意味”,他说:“鲁迅的创作,我们老实的说,没有现代的意味,不是能代表现代的,他的大部分创作的时代是早已过去了,而且遥远了。”[1]在革命时期,《野草》所反映出的黯淡的情绪和受苦的感情,是得不到革命文艺青年认可的。然而,鲁迅自己非常珍爱这些诗篇,称之为“废驰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鲁迅曾告诉关系密切的青年朋友章衣萍,“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2]。   《野草》集二十三篇短文于一书(包括1927年写的《题辞》共24篇),其文字简洁优美,力透纸背,想象奇诡,意象新颖独特,是一部象征主义的典范之作。《野草》中的散文诗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对世俗社会以及黑暗政治的抨击,如《立论》《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和《淡淡的血痕中》等篇章;另一类作品则寄托作家在艰难困境中顽强求索的精神,表现了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和反抗绝望的情绪,如《秋夜》《影的告别》《复仇》《希望》《死火》《墓碣文》和《颓败线的颤动》等篇章。后一类作品较难索解,但如果我们认真细读这些篇章,会发现很多矛盾对立的词语经常反复出现,比如在《题辞》中有这样的句子:“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这一句中出现了六组矛盾对立的词,既体现出词语的对称美,又表达了一种诗味的哲学思辨,这种被鲁迅广泛运用的表现手法即是矛盾修辞法。   那么,什么是矛盾修辞法?“矛盾修辞法”是将两个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对比,而是使两个本来不可调和的事物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以对立的两者营造出全新的境界。矛盾修辞法不仅体现出雄健的审美趣味,而且表现出一种道德上的极端残忍的清醒。它使作者表现深层心理意识成为可能,营造出一个充满悖论而又统一和谐的境界[3]。了解矛盾修辞法,对于理解《野草》有很大的助益,可以说矛盾修辞是一把阅读《野草》的金钥匙。   一、《死火》等名篇   《野草》中的名篇《死火》是运用矛盾修辞的典范之作,也是被学者广泛引用和分析的名作。犹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这部集子的标题一样,这篇散文诗的标题本身也是充满悖论和矛盾的。火是有生命的象征,然而却是死的,死火又能复活。在本诗中,诗人在冰谷中遇见“死火”,他用自己的体温唤醒它:“你的醒来,使我欢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唉唉,那么,我将烧完!”“你的烧完,使我惋惜。我便将你留下,仍在这里罢。”“唉唉,那么,我将冻死了!”“那么,怎么办呢?”[4]   鲁迅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死火”在生与死之间选择时的进退维谷。学者李欧梵曾对这种状态有精辟的分析:“‘死火’隐喻着鲁迅的内心状况,陷入自己心中那冷的、荒芜的深处是一种受难,他并不愿意永远蛰伏下去,因而呼唤一种有行动的生活。但是按照诗中矛盾的逻辑,这行动又终将导致死亡。”[5]诗人运用“死火”的意象,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内心不可言喻的思想感情。在《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中,李欧梵曾经谈到鲁迅这种矛盾的逻辑,他没有提到“矛盾修辞”这个语言学术语,但他写道:“他还给这逻辑补充上带有感情色彩的另一些成对的形象,爱与憎,友与仇,大欢喜和痛苦,静与放纵。诗人似乎是在对这些观念的重复使用中织成一幅只有他自己能捉住的多层次的严密的网。就这样,他的多种冲突着的两极建立起一个不可能逻辑地解决的悖论的漩涡。这是希望与失望之间的一种心理的绝境,隐喻地反照出鲁迅在他生命的这一关键时刻的内心情绪。”[6]事实上,李欧梵先生在这里分析的“形象”与“观念”的组织法,正是矛盾修辞法。   在《影的告别》里,有这样的诗句:“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黑暗和光明是一组反义词,它们都会让“影”消失,矛盾的双方达成了一致的效果,强化了抒情主体告别的情绪,不论是“天堂”,还是“地狱”,“我不愿去”,表现了一种反抗的精神和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同样表现于《希望》一诗中,这篇文章里暗含着“希望”与“绝望”“青春”与“迟暮”等相对立的抽象词,尤其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句诗眼,点出了抒情主体的深层心理矛盾。对自我的失望,对青年的希望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