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docVIP

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doc

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叶圣陶先生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可以说,培养语感,可以让学生具备两种基本的品格:灵敏(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写就通、一说就顺)和准确(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得美)。   那么如何来进行语感培养的实践呢?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特点着眼,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入手,切切实实抓好文本,从品味语言开始。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共勉。   1 整体感知,快速理清内涵法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1.1 总体把握语言。找出文本中关健性语词,可从题目入手,可从文章抒情性或议论性的语句入手,也可从文章总结性或中心句入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可观,可知本文讲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的内容。《童趣》一文中题目的“趣”是全文的文眼,文中有哪几件趣事,一下脉络乃理清。这些就从整体上感知了语言,既挖掘了意境,更透过语言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如果缺乏总体把握语言的观念,就可能“一叶障木,不见森林”,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培养较强的语感能力。   1.2 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足以奠定全幕的基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致看那下文的发展”,“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的结尾是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象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象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细细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如《桂林山水》一文中的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美),结尾: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作者再次赞叹)这样首尾呼应,升华中心。可见,把握了文章的开头,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领悟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则能把握全文的中心。   1.3 了解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般的教师都会解读为“父爱的伟大”“父子情深”,学生得到是被提纯的父爱。可是如果仔细去探究一下,朱自清写作此文时背景,《背影里的故事》《背影背后的故事》得知父子之间矛盾的如何激化,如何释怀?那就会得出亲情是要经历风雨的,是要相互理解与宽容的,学生就会把书本里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得出对等的生活体验,决非是不切实际的结论。这样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就会更深刻,对语感的培养也会更进一步。   2 立足词句,揣摩品味法   对于词句的揣摩可以通过“加、减、调、换”等方法,推敲、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感受作品的意景和情感,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提高语感。   2.1 加。就是加进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如教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精读诗歌,体会意境。提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你最喜欢诗的那一句?”“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候,学生可能会说:诗的第一句“日暮苍山远”让我们看到了天色渐黑时的一幅风景图,青色的山峦在暮色中显得更远了。第四句“风雪夜归人”写得很有意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雪飘飞之时,夜间回来的人姗姗而至,这样,提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想象出诗歌表现的意境,从而丰富其想象能力。 这样学生学得快乐,教者也轻松愉悦,学生语感能力也得到提高。   2.2 减。就是把原句中的某个词语减去,再与原句比较。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羚羊木雕》一文,“妈妈突然问我”,“妈妈坚定地说”句中的“突然”“坚定”一词能不能减去,减去后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通过引导是能体会到的。   2.3 调。就是把前后几个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然后进行比较。”《春》一课中有这么两句话:“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里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不能调个位置?学生通过调序朗读,通过思考,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原句比较,就知道这里不能换位置。因为,红的像火与上句的桃树对应,粉的像霞与上句杏树对照,白的像雪与梨树对应。学生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