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立法的价值目标与功能定位.pdf
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立法的
价值 目标与功能定位
高 飞*
一、引 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农”问题 (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过程中亟待
解决的重大难题。由于土地是进行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也是现阶段我国绝大
多数农民用于生活保障的唯一资源,故社会各界均对农村土地问题极为关注。而 “对于一个
农民大国来说,恐怕没有任何制度的重要性可与土地制度相提并论,”[1]因此,通过完善农村
土地制度来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实现,并有效保护耕地,合
理利用土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因土地的基本制度是所有权制度,且
“所有权为现行私法的秩序之基本”[2]和 “社会秩序的基础”,[3]故如何对农村土地所有权予
以法律规范至关重要。
关于我国农村土地的归属,《宪法》第 10条第2款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
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依
据该规范的精神,《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和 《土
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均对农村土地的归属间题作出了具体规定。然而,上述法律
规范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规定都只有寥寥数条,不仅内容粗疏、不成体系,而且还存在明显的
缺陷,致使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在实践中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也造成了法学理论上的重大分
歧,受到了法学界的猛烈批判。其中,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更是为社会各界所垢病,从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农村土地问题
立法研究”(项目批准号:05JZD0005)的阶段性成果。
[1] 靳相木:《中国乡村地权变迁的法经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10。
[2] 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页59。
[3] 王泽鉴:《民法物权1:通则 ·所有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页152。
处于学术批判的漩涡中心。
除 《宪法》根据其规范特点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界定较为抽象、概括外,其他法律法
规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界定已趋于统一。即集体土地所有权之主体为农民集体,具体有
乡 镇()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村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即村民小组农民集体三
种形式。由于以古罗马简单商品经济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中没有作为权利主体的 “集体”概念,
而我国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之主体的“集体”又是一系列政治运动的产物,其创制之初本来就
没有遵循法律主体的制度逻辑。所以,“集体”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术语,从而根本无法对其
按照民事主体的制度结构进行理解。以致不少学者抱怨,“农村的 集‘体’到底是个啥,从来都
不清楚。”[4]但是,权利是人的权利,没有无主体的权利,故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明确化和
具体化成为解决集体土地所有权弊端的首要问题。只有将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明确和具体,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意义才能得以体现。[5]因此,在集体土地所有权
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中应当以其主体制度的重新建构作为切入点,这是农村土地立法不能回避
且无法绕过的障碍。然而,立法不可能是盲目的,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进行立法完善应
当首先确立其方向,即探寻该立法追求的价值 目标与力求实现的制度功能,并以此作为建构具
体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的指导。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的价值 目标和功能定位之关系考察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之价值 目标的基本内涵
法律的价值,指在主体人与客体法的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法律的积极意义或有用性。只
有当法律符合或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在人与法之间形成价值关系,法律才是有价值的。[6]
法律的价值 目标,表现为广泛认同的预见和期望的法律价值关系运动的方向和前途,其在人们
的法律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引和导向作用。[7]任何法律都反映着一种主体的价值追求,同
时,主体的价值追求只有体现在法律中才是有实效的。主体往往把对社会和物质的价值期望
和追求植入法律中,故法律正是以记载、表达主体对社会和物质的价值追求为己任的。因此,
古今中外的法律都是主观化的产物,法律自始就浸透着主观的内容。通过法律,不但社会主体
的行为都将按照法律所预设的人类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