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省高考研讨会材料精要.ppt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3)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制备银镜,并与Fe(NO3)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 (1)下列有关制备银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边振荡盛有2%的AgNO3溶液的试管,边滴入2%的氨水,至最初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b.将几滴银氨溶液滴入2 mL乙醛中 c.制备银镜时,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底部加热 d.银氨溶液具有较弱的氧化性 e.在银氨溶液配制过程中,溶液的pH增大 【提出假设】 假设1: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 假设2:Fe(NO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2)甲同学从上述实验的生成物中检验出Fe2+ ,验证了假设1成立。请写出Fe3+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秀试题:2010年第28题(13分)——什么离子氧化了银? (3)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内容(提示: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现象和结论 ① ② …… 若银镜消失,假设2成立 若银镜不消失,假设2不成立 【思考与交流】 (4)甲同学验证了假设1成立,若乙同学验证了假设2也成立,则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Fe(NO3)3溶液中的Fe3+和NO3—都能氧化了Ag。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 说明:本题利用蚀刻银工艺为背景,以探究Fe(NO)3溶液蚀刻银的原因为研究课题,在“明确可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并验证假设、形成结论、评价方案”等一系列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中,考查考生运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实验基本知识,以及控制变量思想设计实验的能力;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尤其第(4)小题,是从(2)、(3)实验结论中衍生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体现了多轮次探究和生成性探究,同时关注了对探究环节中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即在前面确定“Fe3+一定氧化了Ag”和“此条件下能氧化Ag”的前提下,针对两种可能(一是此条件下Fe3+氧化能力比NO3—氧化能力强,则只有Fe3+氧化了Ag;二是此条件下Fe3+氧化能力和NO3—相差不大,则两者都氧化了Ag)展开研究,要求考生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 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分析、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问题】第(3)小题:Fe(NO3)3溶液中的c(NO3—)远大于相同pH的稀硝酸中c(NO3—)。因此“配制相同pH的稀硝酸溶液,并加入足量的KNO3固体使溶液中c(NO3—)与Fe(NO3)3溶液中的c(NO3—)相同,将此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内” 当年被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评价——十大优秀试题。 ??? 1.取材于课本——银氨溶液的配制、银镜实验的操作 2.联系实际——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 3.值得探究—— “谁”氧化了银? 4.实验设计及操作——探究方式:控制变量;规范表述 5.深层次探究——多轮次探究和生成性探究 6.高级思维品质——丙对甲、乙实验结论的评价 2012年28题(13分)——反应产物组成探究 工业上从废铅蓄电池的铅膏回收铅的过程中,可用碳酸盐溶液与处理后的铅膏(主要成分为PbSO4)发生反应:PbSO4(s)+CO32—(aq) PbCO3(s)+SO42—(aq)。某课题组用PbSO4为原料模拟该过程,探究上述反应的实验条件及固体产物的成分。 (1)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_______。 (2)室温时,向两份相同的PbSO4样品中分别加入同体积、同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均可实现上述转化,在______溶液中PbSO4转化率较大,理由是________。 (3)查阅文献:上述反应还可能生成碱式碳酸铅[2PbCO3·Pb(OH)2],它和PbCO3受热都易分解生成PbO。该课题组对固体产物(不考虑PbSO4)的成分提出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全部为PbCO3; 假设二:___________; 假设三:__________。 (4)为验证假设一是否成立,课题组进行如下研究。 ①定性研究:请你完成下表中内容。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取一定量样品充分干燥,…… ②定量研究: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