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络课程评价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pdf
网络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姓名:何文静 年级:2004 级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教学 导师:孙杰远教授
摘 要
网络教育突破传统教育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予学习者更多的学习机会,能
够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毫无疑问是促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教育方式。
正是因为网络学习的先进性适合我国的国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学习机
会,能提高大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对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起着推动作用,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支持和鼓励网络教育的发展。教育部的一系列相关
政策的支持大大提高了人们建设网络课程的积极性,掀起了一个网络课程建设的
高潮,网络课程数量迅速增长。随之而来产生的问题是,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
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的这些课程是否有学习者积极参与,是否是高
质量的,是否能够起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能否实现其教育价值,这就需要一个综
合、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网络课程的含义超出了通常意义上课程的概念,它
不仅仅包含教材、学习内容、学习安排等方面的内容,它还有学习活动、学习资
源、学习工具、学习支持、管理等各方面的教育活动和元素,而且它们之间是紧
密连结的,不能随便分离。所以在评价网络课程的时候不能只面向课程本身,还
应该通盘考虑,进行系统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权威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
因此建立一套比较完善合理的评价标准并实施,成为关系到网络教育未来发展、
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研究在详尽阐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网络课程评价研究成果,
分析了目前我国网络课程评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网络课程
评价须由网络技术人员、教育技术专家、学科专家、管理人员和网络课程使用者
各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视角来评价网络课程,由此得出的评价结果才
是最全面最公正的。针对当前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缺乏质性评价和评价对象不
明确的现状,笔者提出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建议,并设计了网络课程评
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基于评价者的五张评价表组成,由学科专家、网络技
术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教师、学生组成六个评价者,其中将网络课
程学习人员和辅导教师归类为课程使用者。各评价者以各自的特长来评价网络课
程。论文使用层级分析法来确定各类评价者的权重。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在教育部
网络课程评价规范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有关网络课程评价的文献得出一级指标
和二级指标,并对二级指标进行详细全面的描述,用李克特五分量表对其细分。
最后六个评价者的评价分值与各自权重的乘积的和就是评价某一网络课程的结
果。
本文主要有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
究方法。第二章主要阐述网络课程评价的相关概念。第三章对网络课程评价的国
内外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网络课程评价的建议。第四章构建评价指标
体系,并从评价者的角度设计出五个指标表,以及各评价者间的权重和最后评价
结果的计算方法。第五章主要总结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不足及展望。
关键词:网络课程 评价 指标体系
I
Research of R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Web-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Abstract
The network education breakthrough tradition educates time with the
spatial limit, gives the study more studies opportunity, can effectively
display the existing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superiority. It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 way without a doubt that can promotes the lifelong
study. It is the advance of network study that suits our country the
national condition, which provided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