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真菌毒素-哈尔滨医科大学
真菌毒素介绍
一 什么是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具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伏马毒素、黄绿青霉毒素以及麦角生物碱等, 这些真菌毒素可广泛污染农作物、植物及其副产品等。
二 代表性真菌毒素简介
黄曲霉毒素发现于1960年,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花生和玉米是最容易被黄曲霉污染的粮食。
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
显微镜下的黄曲霉毒素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是粮食中最常见的一类污染性霉菌毒素,包括T-2毒素、雪腐镰刀菌烯醇镰刀菌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低温储藏过冬的玉米、麦类、小米和高粱等常含有大量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赭曲霉毒素A是由多种生长在小麦、玉米、大麦、花生、蔬菜(豆类)等粮食作物上的曲霉和青霉产生的。A 还具有一定的肝脏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可导致胎儿畸形、流产及死亡,并有一定的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作用。
玉米赤霉烯酮又称F-2 毒素,广泛存在于玉米、小麦、大麦、高粱中。它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的一种代谢物,具有强烈的雌激素作用,作用强度约为雌激素的1/10,但作用时间长于雌激素。研究认为,玉米中F-2 毒素的量达到0.1 mg/kg 时,就会产生雌激素过多症。在急性中毒的条件下,ZEA 对神经系统、心脏、肾脏、肝脏、肺脏都会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其机制是引起神经系统的亢奋,造成大量出血点,使动物死亡。
伏马菌素是由玉米串珠镰刀菌产生的一组有毒害和致癌性的真菌毒素。对于伏马菌素对粮食的污染状况,国内外学者研究最多的是玉米。FB1、FB2、FB3 等11种,该类毒素具有细胞毒性,也是致癌物质, 但作用机制尚不甚明了。
黄绿青霉毒素通常是在大米感染黄绿青霉及全身最后呼吸停止
T-2毒素结构式
T-2毒素致大骨节病流行病学研究,自1849年首次报告本病以来,曾经进行过多年连续的防治工作,特别是1931-1950年间在谢尔盖耶夫斯基医生主持本病防治研究站期间,流行病学、病因学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初步形成病区谷物-镰刀菌污染的病因假说。上个世纪50年代在我国一些病区做过一些复试,因甚少发现苏联人报告的可疑致病菌,而在60年代初被多数人否认。哈尔滨医科大学大骨节病研究室自1965年起,根据病区实践重新提出这一问题,而后持续研究。首先证明了大骨节病病因是通过病区产的食粮进入人体,进一步证明了致病与非致病食粮的主要差异在于受镰刀菌污染程度的不同,而不在于营养成分,包括元素的缺乏。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在病区环境及其它条件未变的前提下,换食外地(非病区)谷物即可控制大骨节病,这一事实,是对大骨节病镰刀菌毒素中毒病因说有力支持。90年代开始用病户在潮、凉环境下保藏的外观正常的食粮进行喂养雏鸡的实验病理研究,获得成功,继而用重病户食粮中的有毒的镰刀菌菌株制成菌粮,按10%比例掺入正常饲料进行雏鸡喂养试验。实验组一周后体重增加迟缓,羽毛有欠光泽,两腿间距增大,跛行步态。第三周,膝关节出现对称性膨大,直立困难。第五周,关节膨大加剧,多蹲伏或倒,切开膝关节,肉眼可见骺板软骨呈灰白色锥形膨大、向干骺端嵌入,有的在膨大的软骨块中可见颜色较浅的砂白色条纹。更进一步用T-2毒素纯品进行雏鸡试验,又获得了病理上的同样成功。至此乃形成了充分稳定的科学假设,即大骨节病来源于T一2毒素中毒。为证实这一假设,1994年起连续3年对大骨节病病区是否存在T一2毒素的超常聚积进行了大规模的现场考察,结果表明:病区粉粮5 2份中1 5份T-2毒素含量超过300ng/g,非病区粉粮中无一份超过此界限,充分证明了在病区外观正常粉粮中存在T-2毒素的超常聚积现象;病区粒粮36份及非病区粒粮20份,T-2毒素含量无一超过100ng/g,均可满足国外已有的卫生标准(小于lOOng/g)的要求。
大骨节病分布在从川藏到东北的斜长地带,它的自然延长波及前苏联西伯利亚东部和朝鲜北部少数地方,在此广大地域中居民超过3亿,但病区人口不多于3 000万,仅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宏观上这个广泛的区域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的走向恰好相当于中国大陆东南温暖、潮湿季风带与西北寒冷、干旱地带的交界部位,非常适合于真菌毒素的产生。谷物作为真菌毒素的载体,人们通过食用病区产的谷物,而使毒素进入人体。不同谷物传病作用不同,麦类、玉米传病,大米不传,无其它途径;在大骨节病活跃重病区采取换外地粮或改种水田主食大米即可控制新患发生、旧患好转。至此,T-2毒素是大骨节病的病因和流行机制已被科学地阐明。
(二)玉米赤霉烯酮与地方性乳房肿大症
张永红在本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发表了“一种地方性乳房肿大症病因学研究报告”。该论文报告了发生在内蒙古扎旗北部山区的一种不明原因乳房肿大症病因学研究结果。从1988年3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