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垣论宗教与民族文化》.pdf
2002年5月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V.1.19. No.3
第19卷第3期 JournalJYwmanUniversityJ此 Nationalities May.2002
学【术史研究I
陈垣论宗教与民族文化
吴海兰
(北京师范大学 史学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875)
摘 要:陈垣先生论述了外来宗教、包括佛、回、摩尼、犹太、基督等教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儒学的关系,尤其
探讨了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及与史学之间的彼此借鉴,借此揭示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与兼容吸纳的
宽宏精神。表达了他的民族自信心与反对全盘西化论的坚定立场。
关健询:陈垣;宗教;民族文化;传统
【中目分类号15929 【文傲标识码IA I文童编号Ilool一8913(2002)03一0048一05
中华民族文化在陈垣先生的学术思想中占有十 作用,是中国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景观。
分重要的地位,其弟子启功先生曾明确指出这一 儒学与佛教 佛教人中国后,同儒学之间发生
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的生命和灵魂, 了既相互矛盾、斗争,又相互吸收、融合的关系。
更是各个兄弟民族团结融合的重要纽带,也是陈老 在南北朝即有著名的神灭论与神不灭论的争议,唐
师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 代的韩愈辟佛,则达到了儒家学者辟佛的高潮。另
个中心。^U)(rge)陈垣先生如此重视民族文化,以至 一方面,早在魏晋,佛学便与玄学合流;南北朝出
他将保存、发展民族文化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抵抗外 现后成为佛学主流的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理论
来侵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启功先生对此也曾追 和 “顿悟成佛”的思想,则深受中国传统的 “人皆
忆说:“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从来敌人消灭一个 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影响;隋唐的禅宗在 人“皆可
民族,必从消灭它的民族历史文化着手。中华民族 以为尧舜”的基础上,接受儒家以孝梯为人之本的
的历史文化不被消灭,也是抗敌根本措施之一。”’ 伦理学说,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与此同时,儒学
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对本民族有不可低估的价 也接受了佛教的渗透,如玄学先是作为般若学传播
值,对外来文化也有其意义。’于‘是老师不放过任 的媒介,进而与其融合;隋唐学术如排除佛学,则
何机会,大力向神甫们宜传中华民族文化.曾为他 会变得十分单薄;韩愈等人虽激烈排斥佛教,却又
们讲佛教在中国所以能传布的原因。看当时的记 摄取佛教的方法或思想,援佛人儒;宋明理学更是
录,井未谈佛教的思想,而是列举中华民族的文化 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尤其对佛教长期酝酿的发
艺术对佛教存在有什么好处,可供天主教借 展成熟的心性之学进行了全面吸收。川
鉴。,,[II(P97)同时,中华民族文化也是在吸收包括宗 陈垣先生将儒佛关系放在思想史中来考察,提
教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陈垣先生 出 宋“、元以来、中国儒学史上,有所谓理学或称
的宗教史研究将外来宗教与中华民族文化联系起来 道学之一派,吾不知其名称当否,然其实确与汉、
考察,体现了他对二者关系的辩证认识,也体现出 唐以来之儒学不同,盖儒学中之杂有道家及禅学之
他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 成分者也。11[4](P12)他以独到的眼光将士大夫对佛教
的态度进行了论述, “能得人推许固佳,能得人攻
一、宗教与孺学的关系
击,亦必须有攻击之价值,1.[51(P29)然“吾以为岂独
儒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无论是两汉经学、 士夫赞之能致其光大,士夫毁之亦能致其光大也,
魏晋玄学、隋唐学术,还是宋明理学,无一不是以其 特患人置之不论不议之条耳。何以言之?晃以道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