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岭南针灸医学发源流及名家学术传承研究
摘 要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事业的重视,学术流派成为当今中医界研究热点,
中医针灸作为中医药国际化的排头兵,并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其研究状况更是如火如荼。近年来岭南针灸医学研究己取得可喜成绩。但纵观这些成
果,多注重于某一本著作、某一人物、某一种疗法或某个历史阶段,岭南针灸医学的
研究仍处于较零散状态,虽也有个别学者审时度势,对整个岭南针灸医学的发展历程
及针灸医家进行了梳理,但多以期干U文献的形式呈现,论述较为简略,并且未对一些
规律性的现象进行系统总结。
二、研究目的:
本论文致力于对岭南针灸医学的发展源流进行系统整理,梳理出针灸名家学术传
承脉络,提炼出针灸医家的创新之处和特色诊疗技术,尝试总结出岭南针灸医学的发
展规律,并对如何更好的发展岭南针灸医学进行初步的探讨。
三、研究方法
本文以文献学方法为主,辅以专家访谈方式进行研究。访谈对象为部分现当代岭
南针灸名家或弟子,以期直接获取最准确信息。取材范围遵循学术界约定俗成的“博
古约今”原则,即古代人物流寓入岭南,有文献可徵者,皆收而录之,明清以降,则
相对约定在岭南核心区域即广东省范围内…。
(一)文献纳入标准
1.参考书籍
岭南针灸专著、岭南中医综合性书籍中的针灸部分、记载有岭南针灸医家生平事
迹的地方志等。参考书籍列举如下:《岭南针灸经验集》、《岭南中医》、《岭南医学史》、
《岭南医学与文化》、《中国分省医籍考》、《岭南医籍考》、《岭南医微略》、《岭南中医
药名家》、《肘后备急方》、《采艾编翼》、《幼幼集成》、《幼幼新书》、《靳瑞针灸传真》、
《靳三针临床问答及图解》、《靳三针临证配穴法》、《司徒铃针灸医论医案精选》、《陈
全新针灸经验集》、《针挑疗法》、《岭南天灸疗法》等。
2.期刊文献
以“岭南”、“针灸”、岭南针灸医家姓名等做为检索词,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
学术期干U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中文
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建立相关的资料库。
3.网络检索
通过网络检索查找国家相关政策条文及名医工作室相关信息等。
(二)医家纳入标准
因时间精力有限,本文仅对代表性医家的学术经验及传承情况进行了梳理。医家
的入选标准为:1.古代针灸医家、医籍较少,纳入标准亦随之宽泛,只要从事史料可
考证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针灸医疗活动、著有针灸医学专著或大篇幅论及针灸的
综合医籍之医家均可纳入研究范围;2.近代选择有著作并且在当时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力的针灸医家;3.现代参考《岭南中医药名家》及《岭南针灸经验集》中提到的针灸
名家,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家学术思想仍在进一步完善中,故暂未纳入研究。
依此标准,筛选出的古代医家有7位:葛洪、鲍姑、刘防、丘溶、叶广祚、叶茶
山、陈复正;近代医家有6位:曾天治、周仲房、梁湘岩、陈主平、苏天佑;现代医
家纳入12位:司徒铃、韩绍康、靳瑞、庞中彦、陈全新、杨文辉、张家维、刘炳权、
林秀芬、丘汉春、梁庆临、袁业煊。
四、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岭南针灸医学发展简史;针灸医家的生平、学术思想和
学术传承情况;岭南针灸特色诊疗技术。已有学者进行过深入研究的部分,本论文仅
作简略介绍,不再赘述,重在总结规律,挖掘岭南特色,并对岭南针灸学术传承问题
进行专题性探讨。
五、研究结果
1.根据学术发展的繁荣程度尝试对岭南针灸医学进行了阶段划分:西周至秦汉属
于岭南针灸医学发展的萌芽期,晋代至清代中期属于平稳发展期,清术民初属于没落
期,民国后期至现当代属于繁荣期。
2.根据岭南针灸医家分布规律:总结出珠三角从古至今都是岭南针灸医学的繁荣
地带,粤东和粤西发展情况大致相同,而粤北地区的针灸医学发展较为落后。
3.总结出岭南地区的特色疗法有蜂针疗法、挑刺疗法、岭南天灸等。
4.总结出古代岭南针灸学术传承主要凭借家传和师承,从近代开始,院校教育成
为一个重要的传承方式,现代学术传承方式趋向多元化,家传形式淡化,逐渐被研究
生教育、师带徒形式、名医工作室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等方式替代,国际交流作为
一种全新的传承方式逐渐为针灸学家所推崇。
5.对现存的针灸资料进行古今对比,发现岭南针灸具有古代重灸轻针,现代以针
为主的特点,同时具有传承、创新、开放、致用等文化特点。
六、结论
岭南医学之所以能成为地域色彩浓郁的中医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