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城市人口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pdf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1999 年第 5 期( 总第 97 期)
中 国 城 市 人 口 结 构 性 失 业 问 题 研 究
李 刚
摘要 本文从产业生命周期和劳动要素流动滞性入手 , 分析处于转轨时期 中国城市人口的失业问
题 。认为结构性失业是主体 , 增加劳动要素流动性是解决 问题 的关键 。
关键词 城市人 口 结构性失业 劳动要素 流动滞性
1993 年 以来 , 中国城镇下岗职工激增 , 出现突发性失业高潮 。1997 年底 , 实际失业人 口规模达
1100 ~1300 万人 , 真实失业率在 6 %以上 。据国际劳工组织和 中国劳动部 1995 年 的联合调查 , 我 国
城镇非公开 的隐性失业率 已达到 18. 8 % , 农村达到 31 % , 全 国总水平约达到 27 % ① 。普遍认为中国
有能力承受 6 ~8 %的失业率 。然而 中国城镇 的失业率 已严重影响经济 的发展 , 产业政策总是面临艰
难的选择 ② 。
一 、问题的提出
西方关于失业问题的理论有很多 。古典经济学认为 , 失业是劳动市场上供求不平衡 的结果 , 劳动
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 , 就会产生失业现象 。同时供给大于需求必然引起劳动价格 ———工资水平 的下
降, 而工资水平下降又会 引起供给减少 , 需求增加 , 劳动市场 出清 , 失业现象随之消失 。失业的存在
如同其他商品市场上 的供过于求情况一样 , 是价格没有回落到供求双方均衡的水平 。凯恩斯失业理论
与古典失业理论 的最大区别在于 : 凯恩斯明确认为劳动工资是呈向下刚性 的; 价格变量是被假定为固
定不变的 , 当市场出现供求不均衡 的情况时 , 不是价格变动而是数量变动 , 因此市场无法出清 , 仅仅
依靠市场机制的 自动调节 , 尚不能解决大规模失业 问题 。内部人 ———外部人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是
80 年代 以来发展起来的 , 它们讨论 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 大规模失业产生 的动 因和机制 。对于
解释西方 国家劳动市场无法出清有其重要价值 。
西方 的失业理论均能够从某些方面解释我国现阶段的失业现象的存在 , 但 中国失业 问题有其特殊
性和复杂性 。引起失业的原因也很多 , 从种类上来看 , 大约有 以下几种 ( 袁志刚, 1996) :
第一 , 二元经济结构所引起的城市人口失业 。
第二 , 经济转轨过程 中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转化为公开的失业 。
第三 , 经济发展过程 中结构性调整所带来的失业 。
第四 , 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所带来 的失业 。
以上 四种情况 , 构成 中国城市人口失业 的主要形式 。下面我们将对中国城市人 口失业作进一步探
讨 , 建立模型 , 并提 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
二 、产业生命周期和劳动要素流动滞性
( 一) 产业生命周期决定 了社会结构性失业的存在
任何行业都有其产生 、发展和消亡的阶段 。根据生命周期 的长短 , 可 以划分为长生命周期 的行
① 目前 , 失业率的统计 口径有三种 : 登记失 业率 、实际 失业 率和 城乡 失 业率 。1997 年登 记 失业 率为 3. 2 % 、实际 失 业率 为
6. 77 % 、城乡失业率为 2 1. 7 % ( 根据沈诗霞硕士论文 : 《关于我 国失业 问题 的探讨》, 上海财经大学 , 1999 年 5 月) 。
② 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的两难选择 : 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 , 虽然能够增加大量 的就业机会 , 但技术含量较 低, 不
符合产业发展方 向; 选择技术密集型产业 , 提供就业机会太少 , 不利于社会稳定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MIG焊接熔池形成与凝固过程数值模拟.pdf
- MOTIONS OF CURVES IN THE GALILEAN SPACE G3.pdf
- Note on characteristics of homogeneous-heterogeneous reaction in flow of Jeffrey fluid.pdf
-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Supercavitating Flows over the Disk Cavitator of a Subsonic Underwater Projectile.pdf
- Over-constraint and a Unified Mobility Method for General Spatial Mechanisms Part 1 Essential Principle.pdf
- Propulsive performance of a passively flapping plate in a uniform flow.pdf
- Relations an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of Security and Solidarity Policy on the European Gas Market.pdf
-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optimization of ingot casting process.pdf
- RANS simulations of the U and V grooves effect in the subcritical flow over four rotated circular cylinders.pdf
- RTA软件在页岩气藏多级压裂水平井的应用.pdf
- 中国大陆西部重力场变化与强震危险性关系.pdf
- 中国股市经流动性调整的极值风险测度研究.pdf
- 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间流动性溢出效应的非线性动态特征.pdf
- 中流击水三千里——天津市河北区办学体制改革侧记.pdf
- 五十年来黑河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回顾.pdf
- 亚洲金融危机与国际资本市场.pdf
- 交互视角下的知识流动与企业动态能力关系研究——以苹果公司为例.pdf
- 交易效率对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28个发达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pdf
- 产业转移背景下科技人才流动模型研究——基于福建省的实证调研.pdf
-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我国对外贸易新常态研究——兼论亚投行与丝路基金的功能定位.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