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标本的采集详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动脉血标本的采集详解.ppt

禁忌症 Allen试验阳性,禁止采集桡动脉 高凝状态 出血倾向或抗凝治疗期间 物品准备 5.5号头皮针,1ml或5ml注射器,安尔碘,肝素钠(100ml生理盐水+肝素钠1支),3cm拔针棉签 肝素 血样的抗凝操作 1. 抗凝的配比要求:1支(12500 U/2ML)的肝素原液配比100 ML 的生理盐水。配比好的肝素液24小时更换。 2.抗凝操作:用2ML或5ML的消毒注射器抽取配比好的肝素液,抽,推两次肝素,使针管全部湿润,将多余肝素排出,死腔余留的肝素液即为抗凝剂。 --依据血气操作规范 血管部位的选择总则 ? 选择血管部位,要从操作方便、防止并发出血及血管堵塞、减少患者痛苦等方面考虑。 (1)要选择易于触摸,位置固定,穿刺方便,容易止血的血管。 (2)选择侧支循环丰富的血管,避免血管痉挛造成管腔狭窄或阻塞,影响其他组织血液供应。 (3)尽量避开有静脉、神经并行的血管。 (4)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皮肤、动脉搏动情况,穿刺部位有无瘢痕、硬结、皮下血肿。 血管的选择 (1)股动脉:搏动清晰、易穿刺、不便管理、潜在感染,保留时间短; (2)肱动脉:并发症少,数值可靠,临床少用,但出血几率大; (3)颞浅动脉:血管扭曲,置管困难,多用于小儿; (4)腋动脉:易于定位,并发症少; (5)尺动脉:人类90%的手部循环是由尺动脉供给; (6)足背动脉:极少栓塞,常做为备用血管,足背动脉保留方便,不易随患者的活动而使留置针脱出 ; (7)桡动脉:首选,常用左侧,易定位,侧支丰富。穿刺前必须做ALLEN试验。 (一)桡动脉采血 桡动脉自肱动脉分出,与桡骨平行下降,其下部位置较浅,表面附以皮肤和筋膜 附近无重要的神经和血管,迷走神经分布少,不易发生神经、血管损伤 据报道,股动脉穿刺强疼痛率达72%,桡动脉穿刺可减少到18.5% (一)桡动脉采血 桡动脉:位置表浅、穿刺容易成功,有尺动脉侧支循环,最常用部位。但是,有1.6%的病人的尺动脉功能不好,所有在桡动脉穿刺前应该进行Allen’s试验来确认尺动脉灌注。 操作步骤 桡动脉采血前做Allen试验,抬高患儿手臂向腕部挤压手掌使其皮肤发白,同时压迫腕部的桡动脉和尺动脉,然后放开尺动脉,手掌应在10秒内恢复正常颜色。 提示尺动脉有足够的侧支循环,否则说明该侧的尺动脉侧支循环不良,应更换另一侧手穿刺。 --依据第四版《实用新生儿学》 ALLEN试验 穿刺点定位 常规法:手掌横纹上1~2cm的动脉搏动处。 十字定位法: ①从桡骨茎突向前臂内侧中线作一水平线,再以此水平线的中点作一垂直平分线; ②垂直线与第2或第2腕横交点处为穿刺点。对于血压偏低时或过于肥胖的患者不易触摸波动位置时可采用此法。 进针部位: 新生儿操作方法 固定患儿的前臂和手掌,使腕部伸展,在腕部近端第二腕横纹侧用左手食指触摸桡动脉,用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 取穿刺针与皮肤呈30°角,斜面向上缓慢进针直到见血,轻轻抽吸采集到所需的血样。 拔出针头,用棉签压迫穿刺部位至少5分钟。 (二)股动脉脉采血 管径粗,动脉压力高,血流量大,搏动易触摸 患者取仰卧位,穿刺大腿取外展位 股动脉穿刺部位较深,有出血不易立即发现,易逐渐形成血肿;解剖位置较深,容易造成感染 股动脉与股静脉相距仅 0.5cm,容易误穿静脉 适用于血容量不足,血压偏低,动脉搏动不明显的病人 新生儿体位: 采血时患儿正确的体位是穿刺成功的基础。一般来说,患儿取仰卧位,穿刺侧大腿外旋、外展与躯体纵轴成45°角,臀下垫一小枕,使腹股沟展平,小腿弯曲与大腿成90°角,另一腿伸直。 有条件者备助手一名,按压患儿。助手站在患儿头侧,用两肘及前臂约束患儿躯干及四肢,两手分别固定患儿两腿。 位置判断: 根据股动脉与股静脉平行走行的特点,于腹股沟中、内1/3处摸到股动脉搏动后为穿刺点。 进针角度: 右手持注射器沿股静脉的体表投影方向进针,由浅入深,进针手法呈20-30 °,(肥胖儿童加大角度为30-40°),见回血时抽取所需血量 。 注意事项 1 正确了解股动脉的解剖位置,根据患儿和病情,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穿刺点定位。 2 根据患儿皮下脂肪厚薄来确定进针深浅度,对于皮下脂肪薄者,针头进入1/2或2/3,厚者进入3/4。 3 正确的体位及有效的肢体按压是穿刺成功的基础 各种穿刺点定位都是在正确体位基础上进行的,若体位不正确,各种穿刺点定位已失去意义。股动脉采血时,患儿多不配合,若不能进行有效的肢体按压,采血技术再高,也难以成功。 4、若穿刺失败,复针后再失败,应换另一侧,不要在同一部位多次反复穿刺或左右摆动,以免造成血肿或较大范围的损伤;斜刺时向上刺入不可

文档评论(0)

我是兰花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