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tructure of
Control Rights and Behavior Alienation of
Family Shareholder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octor’s Degree of Engineering
By
Li Wenzhou
Supervisor:Prof. Ran Maosheng
Specialty:Economics Management
College of Economic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Mar. 2015
中文摘要
摘 要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以家族控制为主导形态的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与发展是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富活力、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推动我国实现经济结构转
型、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源。作为政府与市场的居间存在,家族控制企
业能够替代政府和市场承担筹集资本、配置资源以及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但与此
同时,家族控制所衍生出来的独特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效率损失
也一直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质疑和诟病。
基于代理成本的视角,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可能衍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理效
果:一方面,家族企业通常兼具家族与企业双重目标,家族与企业的相互嵌入使得
企业成为家族的一部分,家族财富和声誉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这样,家族控制程
度越高,控股家族就越有动力和能力做出长期、有益的决策;另一方面,家族对企
业的控制在客观上也赋予控制性家族转移、掏空公司资源的能力与动机。那么,我
国家族对企业的控制究竟体现为基于利他主义的 “效率观”,还是基于掏空动机
的 “寻租观”?两者效率的对比将如何影响家族企业的财务决策呢?现有文献并
没有给出合理的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本文以制度经济理论、政治参与理论、代
理理论为基础,研究我国转型时期家族企业控制权的形成机制及其内在的制度动
因,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探讨家族控制权结构对企业金融性负债和经理层治理
等行为的影响,以期为规范家族行为和家族上市公司治理现状下的财务决策模式
提供更深入、更贴近我国转型时期公司治理特征的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具体而
言,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
其一,基于我国转型时期独特的制度背景,从企业金字塔控股类别、终极控制
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两权分离两个维度衡量家族对企业的控制,考察制度环境
对家族控制权形成机制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结构及
其形成机制与外部制度环境存在显著的状态依存关系,但不同的影响机制对此的
调节效应不尽一致。该结论表明,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控制权
作为大股东获取企业价值与控制权私利的重要工具,可能承载着控制性大股东对
制度蕴含机会的利用和对制度风险的规避的策略动机和机会主义行为。
其二,鉴于我国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健全、政府干预金融这一特定现象,以及控
股家族可能存在的 “掏空”动机,本文将企业实际贷款数量分解成正常需求和超
额贷款两部分,研究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对企业债务融资和大股东债务资金侵
占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并进一步探讨政治关联及其与制度环境的交互效应对
以上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我国金融业普遍存在 “信贷歧视”的背景下,
I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某些家族企业仍然获得了超额银行贷款,且高管的政治背景强化了企业超额贷款
的形成;但是,从债务融资的动机看,家族借助政治关联的负债行为不是为发挥债
务的治理效应,而是为了控制更多的资源,以为其资金侵占提供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