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讲媒体伦理问题讨论(一)解析.ppt
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案例三 2011年10月,“深圳杨武之妻被强奸案”曾经轰动一时,各路媒体记者纷拥而至、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原本就倍感痛苦与屈辱的杨武一次次被拉到镜头前,被要求讲述事情的原委经过,甚至回忆一些不堪回首的细节,以至杨武最终跪在地上,头深深地埋下去,哭泣着乞求:“我忍受的是所有男人不能忍受的耻辱和压力,我不愿意回忆,求求你们了,出去好吗?”而他的妻子即使躲在出租屋里,向里侧卧在床上,两手抓着床单将脸捂得严严实实,也不被记者放过。 在媒体的“舆论暴力”下,最终演变成一场怪诞荒谬的“大众狂欢”事件。有人不禁要问“这,是采访还是集体偷窥?这种剥衣式采访简直就是二次伤害。”由此可见,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收视效果,不惜将一个普通人甚至是受害者推到镜头前,把他的窘迫放大给受众,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第四讲 媒体伦理问题讨论(一) Lecture 4: Discussion of Media Ethical Issues (I) 为什么要开展伦理讨论?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全球化时代,许多社会基本问题充满了伦理争议,对于深刻影响社会的大众传播职业来说,情况尤其是如此。 如果说人们对于虚构造假、漠视生命等新闻职业道德问题通常可以明辨是非的话,那么大众传播职业伦理问题则复杂得多,而且即便经过“百家争鸣”式的讨论,也难以求得一致意见,但是我们通过这种以反思批判为特征的讨论,至少可以建立这样的共识: 伦理思考和争论是一种极好的思维和表达训练,它对大众传播业者个人人格的完善、职业伦理以及社会公德的养成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讨论哪些伦理问题 结合国内外的现实,我们将相关问题简单分类如下: (一)救死扶伤与本职工作的矛盾 (二)公众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 1、隐性采访的正当性与边界 2、强奸受害者姓名是否应公开 (三)消息来源保护 (四)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 (五)媒体暴力与真实暴力问题 本讲内容 (一)救死扶伤与本职工作的矛盾 (二)公众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 1、隐性采访的正当性与边界 2、强奸受害者姓名是否应公开 救死扶伤与本职工作的矛盾:案例一 人们就此首先可能想到的是南非白人自由新闻摄影师凯文·卡特的故事。1993年3月,卡特到苏丹南部采访。在阿约德村附近,柔和而高亢的呜咽将卡特带到一名骨瘦如柴的苏丹女童身边。 女童在挣扎着走向一个食物供应点时停下来歇息,这时一只秃鹰飞将而至她的近处。卡特说,他等待了20分钟左右,期待秃鹰振翅飞离。它没有飞走。他拍下了这个令人难以释怀的场面,然后将秃鹰撵走。 照片卖给了《纽约时报》,并于3月26日首次刊登。一夜之间有数百名读者询问《纽约时报》那孩子是否还活着,迫使该报专门刊登一则编者说明,称女童有足够气力走避秃鹰,但最终命运不得而知。 1994年4月2日,《纽约时报》给卡特打电话, 告诉他获得了普利策特写摄影奖。7月27日, 不到34岁的卡特留下7岁的女儿自杀了。 卡特为何轻生? 一种流传广泛的说法是他因内疚而轻生,是他作为摄影记者追求精彩镜头与社会公德之间尖锐冲突的结果。 而他在遗言说出的原因更复杂:“我郁闷……没有电话……租房子的钱……赡养孩子的钱……还债的钱!!!我脑子里尽是这样的记忆:杀人和尸体、愤怒和痛苦……饿得要死的或受伤的孩童、乱开枪的疯子、经常是警察、杀手……”[1] 毫无疑问,内疚是卡特自杀的原因之一。他拍下了一张传世之作,可是他由于被认为一味拍摄而没有施救而受到猛烈批评,有人称他为“在场的另一只秃鹰”。 [1] /wiki/Kevin_Carter。 如何看待这种冲突? 我们知道,生命原则在五条伦理原则中是第一位的。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会长威廉·桑德斯说:“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其次才是新闻工作者”。[1] 在特殊的灾难时刻,如果没有他人而只有记者,直接救人或吁请救援应该压倒记者的采访本职。 2008年四川大地震之初,有记者在灾区现场听到四周尽是被掩埋者的呼救声,在无能为力之际顿觉自己还忙于采访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是有些卑鄙,因此留下心灵创伤。 有这种出自人道主义愧疚的记者后来对于一些同行多次采访重伤者、造成二次伤害的行为感到愤怒。 [1] Ron F. Smith, Groping for Ethics in Journalism,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2003, p.311. 救死扶伤与本职工作的矛盾:案例二 但是,记者在可能发生人命伤亡的情况下永远不能以本职工作为重吗? 1987年秋在公共电视网系列节目“美国伦理”的一场辩论中,大牌电视记者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 1918-2012 )强调了记者揭示真相的优先性。 参加讨论的除了华莱士以外,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