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传统、时间性与未来素材
传统、时间性与未来
传统问题实际上是文化讨论中的核心问题所在。百年来的中西古今文化之争,其理论上的争论焦点,差不多都落在这个问题上。八十年代重开文化大讨论,事实上也已经逐渐把这个问题推到了前台。从目前看来,国内外的许多论者似乎都持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所谓“反‘反传统’”的态度或倾向。这种倾向认为,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由于把“现代化”与“西化”不恰当地等同了起来,以一种全盘否定的“反传统”态度来对待中国文化,因此在客观上“切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造成了所谓的文化传统的“断裂带”。既然中国文化的“传统”已经出现了“断裂”,那么今日的任务自然也就是应该去弥补这种断裂,以“接上”中国文化的“传统”。当然,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文学中的寻根意识,自有作家们的一番辛酸苦辣在内,其原因的复杂与今后实际走向的必然多重分化,实非一时所能说得清楚;从七十年代末的“伤痕文学”如此快地走到今日这种“文化文学”(我们姑且这么称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甚至中国当代文化史上如何评说,恐怕目前也还为时过早。我们这里想要说明的只是,在对“五四”进行再认识之时,必须对“传统”问题本身也进行一番再认识;八十年代的文化讨论,应该首先在理论上或方法论上对“传统”本身作出新的理解和认识,换句话说,当我们大谈“文化传统的断裂”时,当我们千方百计地企图“补接”文化传统时,不妨首先从理论上讨论一下这样一个基本问题:
究竟什么叫“传统”?究竟怎样才是或才能继承“传统”?
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在这里引入“时间性”(Zeitlicbkeit/Tem-porality)这个概念,其特点是带有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时间维度。我们现在可以问,从时间性上讲,所谓的“传统”究竟落在那一个时间维度上?
以往的通常看法实际上多半是把“传统”与“过去”等同了起来。尤其是那些特别强调传统的重要性的论者,他们所说的“传统”无非就是“过去”或说过去的东西。把“传统”看成是“过去”的观念,实质上隐含着一个通常不易觉察的假定,亦即把“传统”或“文化传统”当成了一种“已经定型的东西”,当成了一种绝对的、固定化了的东西。也就是说,凡是“过去”没有的东西就不属于“传统”,“传统”成了象天上的月亮那样的万世不变的自然物体,而我们与传统的关系也就成了一种与固定不变的东西之间的关系,借用西人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话说,就是一种“我与它”的关系,其特点是,不管我如何思考、如何行动,传统总是保持着它的自身同一性而始终不变:“它,总是它、它!”(参见布伯:《我与你》,爱丁堡一九三七年英译本)
这种把“传统”等同于“过去”,就必然会以牺牲“现在”为代价,因为这种传统观点是以“过去已经存在”的东西(尤其是所谓文化的价值核心、文化的心理结构等等)为尺度来衡量现在的文化是不是标准地道的中国文化“传统”,从而也就把现在纳入于过去的范畴,拉进了过去的框架;而现在既然已经下水,则未来自然也就不能不跟着入笼,由此,现在也好,未来也罢,统统都被装进了过去这宝瓶之中,统统只不过是那同一个恒定不变而又能循环往复的“过去”。诚然,许多人倒也都好谈“未来”,例如,“未来世界必定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百千年后中国文化将会如何如何”之类,这种说法看上去似乎十分高瞻远瞩,能不拘泥于只从“现在”出发的功利实用考虑,而能从“未来”这深远的前景出发来筹划中国文化,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幻相”,因为这种种说法恰恰正是在从“过去”看“未来”,而不是从“未来”看“过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所说的这个“未来”、所说的这个“百千年后”,实际上仍然只不过是那个“过去”,再过一万年,也永远还是那个“过去”!所谓的“未来”早就已经被根据“过去”的标准量体裁衣、切削成型,它与“过去”了无区别,只不过是“过去”的翻版而已。
以上种种,我们称之为“过去式的思维方式”或“过去式的生活态度”,其根本特点就是严重地缺乏现实感,缺乏自我意识。这种“过去式的思维方式”或“过去式的生活态度”大概与我们历来的时间观有关,我们将之称为“过去型的时间观”,亦即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过去”这一维当作“时间性”和“历史性”的根基、本质、核心,因此一谈到“传统”、“文化”这些在时间中和历史中存在的东西,首先就十分自然地到“过去”中寻找,尽管“过去”实际上早已过去了,但人们总力图在“现在”中把这个“过去”挖掘出来,复制成型,并把这个“过去”再投影到“未来”上,因此,继承传统成了复制过去,光大传统也无非加大投影。久而久之,也就必然形成了一种以过去为中轴的内循环圈,现在和未来都被划地为牢绕着过去作向心运动,在过去这巨大的向心引力下,现在和未来的任何一点新的可能性均被吞噬、碾碎、消化、瓦解,“现在”与“未来”实际上根本就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英语 答题技巧应试策略教案.doc
- 高中英语 第五单元 Canada—“The True North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 高中英语 经典易混英语词组辨析教案.doc
- 高中英语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试题预测 考点9 名词性从句总复习.doc
- 高中英语 模块六unit 16 life stories说课课件 北师大版选修6.ppt
- 高中英语 词汇句型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
- 高中英语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试题预测 考点完型填空总复习.doc
- 高中英语unit1《Great scientists》Period2暑假预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5.doc
- 高中英语《新概念》英语的学习方法(完整版).doc
- 高中英语上学期 书面表达课件.ppt
-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八旗女儿心素材.doc
-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农村的清风从几部关于农村改革的著作谈开去素材.doc
-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向陈翰伯三鞠躬素材.doc
-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哲学,她表达希望《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读后素材.doc
-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天鹅之歌关于列宁最后著作的对话素材.doc
-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开展读书活动和出版工作素材.doc
-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探索信息时代的发展战略读《世界面临挑战》素材.doc
-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我们的文化难题素材.doc
-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旧事新思偶记读《邵荃麟评论选集》素材.doc
-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文化气氛和文化开放素材.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