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浙江省慈溪市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VIP

【推荐】浙江省慈溪市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推荐】浙江省慈溪市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 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 司马迁的重商思想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 考点:“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强调了手工业和商业在弃贫致富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司马迁反对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从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ABC三项都是正确的。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这个材料中体现不出来,而且联系其名称此处应为居住区域而非商业区,故此题应选D项。 3. 考点:小农经济。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反应的是田妇一家的自给自足的生活A正确;材料没有反应棉花的 种植情况C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雇佣关系B错误;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占据主导D错误。 4.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D.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答案】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甘蔗桑树 5. 下列关于古代商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B.汉代商人已成为古代社会最活跃的人群之一 C.唐代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已十分兴盛 D.明代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也开始发展迅速 【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本题为否定选择。选项D中“开始”不符合历史史实。 6.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A. 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 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 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 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由材料“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7.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B.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 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答案】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材料内容明清时期“士”与“商”紧密融合在一起,A表述错误,这一时期,依然执行重农抑商政策;C与历史史实不符,应是科举考试;D项与题意无关。故应选B。 8.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同,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答案】D 考点:史观与史学研究。本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视新航路开辟为发现;美洲人以美洲为中心,视新航路开辟为侵犯;从全球史观看,这是两种文明的相遇。 189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诗人吉卜林在《白人的负担》中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负担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弟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奴隶(殖民地)的需要。”这表明吉卜林 鼓励欧洲的殖民扩张认为欧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反对种族歧视政策认为欧洲应该学习殖民地文化 考点: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及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承担起自人的负担,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可以看出,吉卜林在《白人的负担》中鼓励白人到殖民地传播白人文化,实际上主张文化征服,选A项。 10.A.技术支持 B.原料的支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0000lang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