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崇高、痛苦——试论诗人费城诗歌艺术.docVIP

自然、崇高、痛苦——试论诗人费城诗歌艺术.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然、崇高、痛苦 ——试论诗人费城的诗歌艺术 曾经有一位小有名气的80后诗人跟我说过他不喜欢看同龄人写的作品,但不会放过费城的任何一首诗。为什么费城的诗歌能让这位“挑剔”的读者如此折服呢?我想这正是费城诗歌的魅力所在。而费城的诗歌魅力在我看来可以用“自然、崇高、痛苦”几个词语来概括。“自然、崇高、痛苦”可以初步归纳出费城诗歌的创作现状,还包括费城早期的诗歌以及将来的创作趋势。如果没有任何前提,一个人是很难臆断另一个人的将来的,甚至就现状给出合理的评价也是困难的,为了说明我的慎重,还是从他的作品说起。 (一) 自然 德国著名诗人说过:“诗人或者是自然,或者是追求自然。”(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曹葆华译)自然之于诗已经超出了一切客观的存在实体,直达诗歌的内质,升华至诗的灵魂。尽管人类的思想日渐萎缩和漫灭的今天,也不会从人性中消失。它只能随人性本身缺失,或者随同人类对诗的感受能力的退化而削弱。虽然想象力和感受力的自由使人背离了自然的朴素,真实和必然性,可是通向自然的道路将永远为诗人开启,而且一种不可摧毁的冲动——道德的冲动,抑或说人性的冲动——不断地促使诗人回归本真与自然。 费城的诗歌就与这种冲动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从而,他的诗歌的自然性首先体现在其对诗歌原生态的关注中流淌出一种自然微妙的声音。这种自然之声和诗人的思想紧密糅合。比如在诗歌《思想的石头》一诗中,他笔下的“石头”有“贫穷的、忧伤的、面庞清瘦的”,也有“疼痛的、抒情的,十指冰凉的”,还有 “沉默的,不说的,土地上奔跑的”等等。各种面貌的石头,在“各自的梦里沉睡”,在“各自的故乡怀抱梦想”,而在诗人的眼里,自己却没有故乡,在一个个“被凉风吹冷”的异乡的夜里沉默不语。他像一只孤独的苍鹰把内心的话诉诸石头,让不会说话的,静止的石头,通过它们敏锐的触角进行灵魂的对话和交流。 如果说把自然的某一具体事物作为诗人的寄寓的对象,再由寄寓的对象把要说的而没有说出的话语传递出来,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表现手法。那么费城在这一意象的营造过程中,一切都是那样的水到渠成,诗人本身和石头仿佛走在了同一条道路上。这种情感默契与其说是因为诗人出色的表达,不如说是因为存在于诗歌以外的某中天籁神韵的维系。这种维系不是表面的,而是潜在的,隐藏在费城诗歌语言背后,并贯穿整个诗歌创作过程。这也是我要说的诗歌的原生态——诗魂。 这并不是说我在费城的诗歌里读出什么异质,而是读出人类情感中一种最普遍和微妙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诗人的专利,而是诗神借助诗人手中的笔物化出来的产物。诗意本身早已存在,它可以是“一个人悄悄地投身写作”。可以是“一株麦草奔走在黑暗的边缘”、“一枚谷种透过语言的裂缝去说痛苦”,也可以是“一只夏虫交出年老的茧”、“花园泼一碗水盛上酒席”……诗意总是在不经意间流淌着。它是诗神与诗人的奴性对话,并通过对话的方式——诗歌文体——向读者传递出一种对生命,对信仰,对情感的思考和关怀。这种诗歌艺术的美的元素,透露出的思想内涵和自然之美都与诗人内心世界的臆想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如果确实要强调与诗人本身的关联性,也只是与诗人的写作技巧存在某种关联。也就是说,只有这种物化形式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的,才能从中读出诗歌的自然性来。费城诗歌是水到渠成的。因此在他的诗中总能读出一种诗歌的自然之音来。比如这首《童话》流淌的语言宛若低流的小溪,清澈自然,叮咚作响却未激起半点浪花。仿佛一支黄昏的小乐曲回荡在整个秋天,洒落在院前的花树上。而守望在树下的 “我”,又传递出一种“物”与“我”的美妙与和谐。又如“另一个世界的遥远的手,像一朵野花生在我的生命里迅速生长,又迅速枯萎”,诗中有凌厉的呐喊也有自然凛冽的寒风,一种灵魂的阵痛隐约可触。从此类意象繁复的作品中我读出另外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就是缠在整首诗的灵魂,就是我说的诗歌的原生态。具有某种天赋的费城总能把这种自然之声捕捉,并酝酿在诗歌语言文本之中。而《放牧灵魂之使者颂歌》这类作品:“黑色的土壤,带来生长的鸟鸣/当楼群衰老腐化成有机物的废墟/完成一次生命状态的变革/归耕的老农在城市的胸脯上播种/一行行摄影机镜头下的底色……”“一万架钢琴演奏,一万座森林唱歌”,一种被压迫的力量通过语言发生裂变。这种力量像 “风暴的头颅返还一座悬崖”“迫使生命上升到极点”。费城巧妙运用自然意象的力量引发语言爆破,把这种力量酝酿于充满黑色魔力的诗句中使读者体悟到某种心灵的惊悚。 这种震撼除了他对诗歌原生态的准确把握以外,想必还有赖于其诗歌语言的崇高。 (二) 崇高 所谓“崇高”,哲人朗吉努斯如是说:“不论它在何处出现,总是体现一种措辞的高妙之中,而是伟大的诗人和散文家之得以高出并获享不朽的声誉,总是因为这一点,崇高的语言对读者不是说服,而是狂喜。”(郎吉弩斯《论崇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orihgvj5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