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生源途径:A环来自三个丙二酰辅酶A,B环来自桂皮酰辅酶A Vp样作用:能降低血管脆性及异常的通透性,可用作防治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辅助治疗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碱性氧化铝可使香豆素降解 * * (二)分离 提取后可直接利用化合物的溶解性质进行分离。 如: 香豆素在石油醚中溶解度不大,浓缩时即可析 出结晶。 1. 酸碱分离法 依据——内酯遇碱能皂化,加酸能恢复的性质。 4.4. 1 香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酚性成分 加Et2O提出不水解成分 挥干Et2O 加NaOH/H2O水解 NaHCO3/H2O萃取 NaOH/H2O萃取 乙醚萃取液 NaHCO3/H2O Et2O Et2O NaOH/H2O OH-/H2O Et2O OH-/H2O H2O Et2O 酸性成分 中性成分 加酸中和,加Et2O萃取 香豆素类内酯成分 三、香豆素的分离方法 (1)具酚羟基的香豆素类溶于碱液加酸后可析出。 (2)香豆素的内酯环性质,于碱液中皂化成盐而 加酸后恢复成内酯析出。 (1)碱液加热开环时,要注意碱液的浓度、温度和加热时间,否则 将引起降解反应而使香豆素破坏,或者使香豆素开环异构化而不能合环。 (2)对酸碱敏感的香豆素用此法可能得到次生产物。 4.4. 1 香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注意事项: 2. 层析方法 吸附剂——硅胶、中性氧化铝 洗脱剂——己烷和乙醚、己烷和乙酸乙酯等 显色——可观察荧光 4.4. 1 香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水蒸气蒸馏法(药典方法) 油脂吸附法(贵重的挥发油) 溶剂萃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冷压法(含挥发油含量较多时用) 挥发油的提取 4.4. 2 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CO2超临界流体 (supercriticalfluid,SCF): 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的流体,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兼具气体和液体的优点. 二氧化碳在温度略高于临界温度Tc=31.26℃、压力高于临界压力Pc=7.2MPa的状态下,其密度近于液体,粘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0倍,因而具有惊人的溶解能力。它具有提取率高、产品纯度好、流程简单、能耗低、节能环保等优点。 4.4. 2 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4.4. 2 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色谱分离法 分馏法 冷冻结晶 化学方法 4.4. 2 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沸点:1、含氧萜不含氧萜 2、双键多,沸点高 3、极性增加,沸点升高 羧酸醇醛、酮酯醚 低沸程 35~70℃ 单萜 中沸程 70~100 ℃ 含氧单萜 高沸程 100~140℃ 倍半萜 薁 4.4. 2 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分馏法 10%盐酸或硫酸萃取 碳酸氢钠、氢氧化钠溶液依次萃取 邻苯二甲酸酐、丁二酸酐处理 吉拉德试剂或亚硫酸氢钠法 碱性成分 酚、酸性 成分 醇化合物 醛酮化合物 4.4. 2 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化学方法 硝酸银层析 1、双键形成络合物 2、双键越多,吸附力越强,Rf 值越小 3、双键个数相同,按照极性大小 4、双键三键(Rf 值) 5、末端双键顺式反式(吸附力) 4.4. 2 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色谱分离法 A B C Rf: BAC 4.4. 2 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色谱分离法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 * * * * 哌啶类生物碱包括吡啶类、哌啶类、吲哚里西啶类和喹喏里西啶类。 是由一个吡咯环与哌啶环骈合而成的,共作一个N原子和2个C原子,为M胆碱抑制剂,临床用于胃肠道解痉、抑制胃酸分泌、镇静和扩瞳等。 * * 小檗碱,又称黄连素,抗菌谱广,体外对多种革兰阳性及阴性菌均具抑菌作用,其中对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霍乱弧菌。脑膜炎球菌、志贺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低浓度时抑菌,高浓度时杀菌。对流感病毒、阿米巴原虫、钩端螺旋体、某些皮肤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 * * 秋水仙碱可与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阻止微管蛋白转换,使细胞停止于有丝分裂中期,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