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docVIP

2.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知识讲解 编 稿:董海娜   责 编:王娜 课前导入   说到中国的新诗,就不能不提到两位诗人:一位是被称作“雨巷诗人”的戴望舒,另一位就是被称为“新诗诗魂”的徐志摩。他们是中国新诗的重要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们的代表作品。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正确准确朗诵诗歌的节奏。   3.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的意境。   4.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知识汇总   1.作者简介   (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2)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徐志摩到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从这一年开始,作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徐志摩就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1928年开始到英、美等国游历。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空难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此外徐志摩还有戏剧、译著等。   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并追求形式的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2.写作背景。   (1)《雨巷》:这首诗大概写于1927年。作者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从事革命宣传工作。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很多革命党人受到屠杀,革命前途变得暗淡。一部分有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入了惶恐迷惘的境地。   (2)《再别康桥》: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作者来到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感到时间易逝,物是人非,作者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念之情无以倾诉,感到怅然若失。乘船回国途中,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3.掌握下列加红词语的读音。   彳亍(chì、chù)  颓圮(pǐ)  青荇(xìng)  漫溯(sù)   4.理解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太息】叹息   【颓圮】坍塌,破败   【漫溯】随心地向着水中某个目标前进 内容分析 学习《雨巷》   1.找出《雨巷》和《再别康桥》中描写的意象。   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篱墙、云彩、金柳、夕阳、波光、青荇、水草、榆阴、清泉、浮藻、长篙、星辉、笙箫、夏虫等。      2.戴望舒在《雨巷》中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作者在诗的第一节就定下了全诗的抒情基调:独自、彷徨、寂寥、愁怨。与情相对的是那唯美的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作者在这儿是孤独的流露,还是对爱情的渴求,还是对时事的感触?我们也许得不出具体的答案,但是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对丁香姑娘的追求,但是丁香姑娘还是在这雨巷中消散了,留给作者的只能够是太息和无尽的愁怨寂寥。      3.如何理解本文的“雨巷”和“姑娘”?   这是本文中两个主要意象。江南的小巷,在梅雨时节,一般会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在雨天,常少有人走。我们可以把小巷看作是作者的一条“追求之路”。作者独自在这条寂寥的小路上彷徨。作者在追求什么呢,这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的余地。丁香在古典诗词中,常常代表着孤高、美丽和忧愁。作者把这种气质赋予了姑娘,在文章中,姑娘就是丁香,丁香也就是姑娘。丁香是作者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这种理想稍纵即逝,作者虽然努力追求,但是留给他的可能仅仅是怀恋和惆怅。      4.《雨巷》的韵律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1) 运用重叠和反复。如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语句,“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等。这种重叠和反复,能够增强诗歌的抒情色彩。   (2) 全诗每节第三、六句押韵,而且一韵到底。这就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使全诗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效果。   (3) 每节除了固定的第三六句押韵外,还有一些句子的末字也押韵,或者韵相近。 学习《再别康桥》   1.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作者在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