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之3景物形象之写景特色.ppt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之3景物形象之写景特色.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分析: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1)首联与颔联是正面描写。首联正面描写梅花在“众芳摇落”时节“独暄妍”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引人入胜的“风情”;颔联进一步从正面具体描写梅花“疏影横斜”的姿态和“暗香浮动”的神韵。 (2)颈联与尾联是侧面烘托。颈联从“霜禽”与“粉蝶”受梅花的吸引进一步烘托梅花的美好形象,尾联从诗人抒情的角度,烘托梅花品格:说只有诗人的低吟品赏才可以与梅花的品格相般配,是容不得世俗的“擅板与金樽”(歌舞饮宴)染杂其间的。这样正侧结合的描写,使梅花的美好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充分地抒发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以简练的笔调勾勒出阔大的背景,再着意写出该画面中的一个细节,或与画面相比显得细小的形象。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2、点与面的结合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2014安微)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 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 山上 江中 天空 水底 远眺 近观 仰视 俯视 静景 静景 动景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比鲜明 生机勃勃之景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遍:红之广 染:拟人手法 透:水之清 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飞之矫健有力; 翔:游之轻快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在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漫山红叶、碧透的江水、争流的百舸、长空的击鹰、水底的游鱼。 (1)“万”“遍”“层”“”漫“百”等词可见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重重叠叠,表现出景色的壮美。 (2)“争”“击”“翔”分析,自然景象昂扬奋进,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 (3)红绿辉映,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的湘江秋景图。 (1)“看”字作为领字,统领景物描写。 (3)描写角度摇曳变化。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4)使用富有传神、表现力的词汇。 (2)色彩绚烂,对比鲜明。“红遍”、“碧透”。 诗歌鉴赏专题 景物形象之 写景特色 鉴赏写景特色 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

文档评论(0)

基本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