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网络暴民”现象看健康网络行为的培育
政治系2010级1001班 黄聪燕
指导教师:尹小石
[摘 要]网络发展扩充信息的发布方式,信息真伪难辨使网络群体事件层出不穷,网络暴民也孕育而生。研究网络暴民产生的背景、概念、原因及不良表现从中认识健康网络行为培育的重要性,并从操作方面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文献比较、同类案例分析发现网络暴民的出现与我国现有的法律不完善,发布者与参与者的媒介素养低、道德意识缺失、责任意识弱等有着极大的关系。培育健康网络行为需要从国家、媒体、个人三者之间形成有机网,强化实践性,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网络暴民;不良行为;健康行为;培育
随着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上网工具愈加便利,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途径。不可否认,它连接大洋,沟通彼此,缩短时间,缩小范围,网络为我们创造新世界。“据统计,截止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我国的网民数量每年以乐观的数字增加,但是网民的媒介素养没有随着网络的发展成正比提升,网络暴力事件频出。“铜须门”事件、潘梦莹事件、姜岩事件、李天一案件等都是暴力下的产物。为进一步有效规制网民上网行为,近年来国家从网民上网原则、将宽带纳入中国战略、将网络谣言变成依法处理、强化网络舆论和管理的指导思想等措施加强对网络的治理,但是在实施方式上主要以原则性为主,缺少实践性。进一步探讨网民上网行为,有助于了解网络暴民产生、发展至终结的始末,进一步培育健康的网民上网行为,有利于增强网民的整体上网意识,提升网络舆论的水平,有利于我国网络向健康的道路前行,避免网络群体恶性事件的爆发,进一步净化网络空间。
一、“网络暴民”概况
(一)“网络暴民”产生的背景
2006年4月,名为“锋刃彻骨寒”的男人在猫扑网上发帖宣称与名为“铜须”的网友有染。2007年12月29日,北京姜岩怀疑丈夫(王菲)有外遇,在其博客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死后她生前的博客内容被网友披露,姜岩的大学同学张某通过一系列的方式传播姜某自杀的原因。而网友对丈夫的背弃满怀愤恨,在网上对王菲指名道姓谩骂,在网下有的在其住所写标语,有的到住所骚扰等各种威胁,给当事人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最后王菲逼不得已向北京法院起诉发布及传播信息的网站和张某,成为“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
(二)关于“网络暴民”的几种概念
“网络暴民”一词从2006年出现至今已有九年时间,如何界定“网络暴民”这一概念,学界和媒体各有不同观点。
“网络暴民”一词被大篇幅地提到是在2006年的《三联生活周刊》第4期,文中认为,“网络就是街头,聚合无数人,但这些人还没有形成一个群体,一旦某个事件激起大家的兴致,他们就从旁观者变成了行动者。他们搭建自己的街垒、法庭、断头台,因为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
周杨在《网络暴民群体研究》一文里结合实际研究的需要,认为“网络暴民是指因事件而引发形成的一个群体,他们活跃于网络,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对某些事件或者现象,及其事件中涉及的人以激烈的,甚至带有攻击性的符号或者方式来表达不满,以期对当事人或者事件形成强大舆论压力。”其观点主要指网民的舆论压力导致的恶性事件。
而袁丽媛观点更侧重于对网络事件当事人的身心伤害和现实危害。她认为,“‘网络暴民’是指在互联网上因某事引发而形成的一个网络群体。他们以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为符号载体,对事件当事人及其亲友在网络上进行谩骂、诽谤等人身攻击,同时,极力煽动现实生活中的攻击,以致造成对当事人现实中的侵扰和伤害行为。”
而一般研究多采用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的报告阐述的概念,认为“网络暴民”有以下共同行为的人群: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综合以上关于“网络暴民”的定义,发现它们具有以下几点相同点:
一是由某一问题而结成的异质性群体,具有暂时性;
二是通过符号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尽可能地煽动他人参与其中;
三是扩大事态,对当事人及亲朋好友造成现实伤害。
(三)“网络暴民”的特征
1、暂时性。暴民群由某件事聚合在一起,来得快,去也快。因为聚焦点关系到切身利益,会展现出极大热情,表现在通过网络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具有冲动,缺少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的暴民群体受到事件的刺激会发起攻击,而当真相明了时,又很快地偃旗息鼓地离开,变为个人。
2、娱乐性。有的网民并不清楚事件发生的起因,仅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