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名著小测验 ? 5、《水浒传》的作者是________,该书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______为首的108名好汉在__________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 1、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故事大意; 2、划分段落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段意。 崇尚正义 嫉恶如仇粗鲁蛮横 不分是非个性率直 憨厚可爱粗鲁正直 这一形象是怎样刻画的 1·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 “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 “哥哥既是不肯饶我,把刀来割这颗头去,也是了当。” 2·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 “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 “跳将起来说道”; “那里忍耐得,腾地跳将过去了” 李逵一辈子追随宋江,忠心耿耿,最后死在宋江的手里,关于李逵的死书中和电视剧用了不同的表现方式,你认为那一种更好的? 原著:宋江在李逵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他喝了毒酒,之后才告诉他,李逵说:“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 我个人认为原书更好!电视剧虽说可以表现李逵对宋江的忠诚和勇敢,但不免有些故意煽情,再说每个梁山好汉都是义字当先,是不怕死的,最忌恨的反而是兄弟不以诚相待,电视剧表现方式不能说明李逵对宋江的一片痴心。 但原书,面对最钟爱的哥哥对自己的欺骗,李逵这个最看重义气脾气最火爆的人却没有一点恼火,连句抱怨都没有,面对死亡的那分平静,让我们潸然泪下,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大哥和忠义的诠释,而且是无怨无悔,怎能不让我们感动! 你怎么看待李逵对于宋江过分的忠诚?是愚忠吗? 也许你会认为李逵能致死不虞地追随宋江,不顾一切地替他卖命,是出于他对宋江那种格外的、特殊的忠心。但我觉得与其说是忠诚,还不如说是种依恋。 因为对于李逵来说他同样需要一个价值的标尺,一个能确认他存在意义的精神之父。 所以李逵对宋江,既不是手足之情,也不是部属对统帅的愚忠,而是更近于儿童对父亲的深深的依恋。 李逵为什么会成为水浒传中笔墨最多形象最鲜明的人物之一?结合时代说说有什么特殊的文化意义?你为什么喜欢他? 因为他“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不计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保持一个童心,与那些被封建理学扭曲的“假道学”的虚伪做作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个性的真诚和解放。 你喜欢李逵,还是鲁智深?为什么?请结合课文和材料的具体内容谈谈。 鲁智深 也“粗”,焦躁起来,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还唤来酒保训斥。 粗中有细,有勇有谋 “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远了,方才起身”。 之后,才把二两银子丢还给李忠。 小 结 ——怒火中烧,大开杀戒,李逵那粗鲁和嫉恶如仇的形象跃然纸上。 李逵---鲁莽的英雄 个性率直 拓展 ——原著中对李逵的刻画还用了哪些手法 不搽煤墨浑身黑,似着朱砂两眼红。 力如牛猛坚如铁,撼地摇天黑旋风 我们一提到水浒就会想到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人物。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是因为作者施耐庵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塑造出了一个个丰满灵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李逵之死 讨论 电视剧:宋江告诉李逵是毒酒,但李逵还是一口气都喝了,也说那一番话; 李逵——悲剧英雄 ?? 李逵的形象反映出下层劳动人民身上所蕴涵的宝贵的反抗精神。社会黑暗、乱自上作、官逼民反。 你谈我谈: * * * * * * 施耐庵 宋江 水泊梁山 大话水浒 走近英雄 ——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阅读方法指导之一 一、激发情趣、导入文本。 二、呼唤旧知、导读文本。 小说背景:元末明初,和《三国演义》同时出现的《水浒传》 是我国小说史上的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 它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作者以见于史书的材料为主要依据,结合民间传说、戏曲、话本中的有关故事,经过选择加工和再创造而成。 它为后世的小说、戏曲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为中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 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 小说主题:《水浒传》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小说的结局充满着悲剧气氛,把作品“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施耐庵(约1296~1371)元末明初人,名子安(一说 名耳),又名肇端,字彦端,号耐庵。生在淮北。但有关施耐庵 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 二、呼唤旧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新教材鲁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题解题规律提炼汇总.pdf VIP
- 铁路安全管理条例.pptx VIP
- 22S521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检查井.docx VIP
- 外墙保温装饰一体板施工方案.docx VIP
- HD微机继电保护测试系统说明书.pdf.comp.pdf
-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Lesson99-100练习题.docx VIP
- 12S8排水工程图集.docx VIP
- DZ_T 0181-1997水文测井工作规范.pdf
- CJJ 143-2010 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范.docx VIP
- 2024浮梁县教体系统“归雁计划”选调历年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